黄土高原气候变化与植被恢复
【摘要】:近100年来,黄土高原气候发生很大变化。该地区气温总体上升。自1920年—1940年近30年气温平均上升了0.6—0.7℃;1985年以来,气温上升幅度增大,5年中增温0.3℃左右。据预测,未来50年里,黄土高原将增温2—3℃,气温趋于变暖。同时,黄土高原降水量呈下降趋势。1950—2000年中,该地区平均降水量减少了100mm,并且,在未来50年中,降水将进一步减少,降水量将减少至480—230mm。黄土高原气候的变化引起了该地区生态环境的恶化。气候变化导致土壤水份的减少,使得黄土高原天然林及人工林下土壤干层进一步发育,严重影响了该地区植树造林,生态环境建设方针的实施。同时,气候变化也引起了该地区植被带的南移,使得延安至秦岭之间的暖温带森林带已不是森林发育的最适宜区;延安至长城的暖温带森林草原带已不适宜种植乔木,只能以发展灌木林为主;长城以北的暖温带典型草原带已不适宜于大面积种植速生草类。本文着重分析了以上问题,并且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对黄土高原植被恢复的对策,分别为:选择适宜的植物种类,在黄土高原应栽培一些生长缓慢,需水量少,生长周期长的树种,并且应以本土树种为主;人工林种植密度适宜,在该地区种植人工林时,密度要以不超过1800株/hm~2为宜;合理利用工程措施,充分有效的利用水资源,如在坡地上挖鱼鳞坑,建造梯田,并把梯田边缘抬高,利用梯田台阶收集雨水等措施;采取一定的行政手段加以干涉,必要时给予经济上的鼓励或惩罚,同时也要强化当地农民的环境意识,尽快改进种植方法,在一些环境脆弱地区,应禁止种植农作物,改为植草,种树。
|
|
|
|
1 |
朱显谟;抢救“土壤水库”实为黄土高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的关键[J];科学对社会的影响;2001年01期 |
2 |
刘东生,郭正堂,吴乃琴,吕厚远;史前黄土高原的自然植被景观──森林还是草原?[J];地球学报-中国地质科学院院报;1994年Z2期 |
3 |
鲁德全;黄土高原石竹科植物[J];西北植物学报;1994年05期 |
4 |
张俊飙;著生态建设理论与实践 述再造山川秀美之指南——评《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建设》一书[J];水土保持通报;2001年05期 |
5 |
王毅荣;黄土高原植被生长期降水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J];山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2期 |
6 |
张志强,孙成权,王学定,孟开,高峰,吴新年;陇中黄土高原丘陵区的生态建设与可持续发展[J];科技导报;2000年01期 |
7 |
樊廷录;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建设与特色农业产业经济[J];水土保持研究;2003年01期 |
8 |
张贵云,王永杰,潘幸来,吴慎杰,李赈群;黄土高原的VA菌根真菌(VI)─—摩西球囊霉、缩球囊霉及细凹面无梗囊霉[J];山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年03期 |
9 |
胡良军,邵明安,杨文治;黄土高原景观生态特征及其生态恢复的意义[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4期 |
10 |
蔡煜东,许伟杰;应用自组织人工神经网络预报黄土高原生态破坏程度的初探[J];农村生态环境;1995年02期 |
11 |
李登武,党坤良,温仲明,闫维恒,张红芝;黄土高原地区种子植物区系中的珍稀濒危植物研究[J];西北植物学报;2004年12期 |
12 |
范风;黄土高原侵蚀环境调控与农业持续发展学术研讨会在杨陵召开[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4年01期 |
13 |
朱显谟;试论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与“土壤水库” ──重塑黄土地的理论依据[J];第四纪研究;2000年06期 |
14 |
李小强,安芷生,周杰,高会军,赵宏丽;全新世黄土高原塬区植被特征[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03年03期 |
15 |
景福军,张德罡,尚占环,曾昭霞,刘孝利;黄土高原弃耕地不同地形下植物群落演替初期的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研究[J];甘肃农业大学学报;2005年02期 |
16 |
石宏,姚彦杰,李晓玲;陕北黄土高原能源开发及环境治理对策[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5年04期 |
17 |
郑淑霞,上官周平;近70年黄土高原3种植物叶片气孔特征参数比较[J];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2005年01期 |
18 |
王孝安,冯杰,张怀;甘肃马衔山林区植被的数量分类与排序[J];植物生态学报;1994年03期 |
19 |
张越,刘建书,张菊祥,彭万锁;中国黄土高原啮齿动物区系地理区划的初探[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年S1期 |
20 |
吴振海,陈彦生,梁红卫,魏兰兰;黄土高原紫草科植物[J];西北植物学报;1999年05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