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生态地理区域与黄土高原的植被恢复
【摘要】:正 伴随着西部大开发,包括黄土高原在内的西部地区掀起了大规模荒山绿化、退耕还林的热潮,以求恢复当地的植被,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这是应当大力提倡和肯定的好事。最近,中央领导同志也一再强调加速退耕还林还草,恢复黄土高原的植被,改善生态条件。但是,依据什么来恢复和重建黄土高原的植被,却值得认真思考和研究。
|
|
|
|
1 |
杨光,丁国栋,孙保平,赵廷宁,贺康宁,赫登耀;黄土丘陵沟壑区退耕还林工程对植被恢复影响的研究——以陕西吴旗县为例[J];水土保持研究;2005年06期 |
2 |
韩丽君;郝向春;;公路建设对环境的影响及防治对策研究[J];北方园艺;2011年02期 |
3 |
方海东;纪中华;沙毓沧;拜得珍;杨艳鲜;廖承飞;;元谋干热河谷区冲沟形成原因及植被恢复技术[J];林业科技开发;2006年02期 |
4 |
彭镇华;董林水;张旭东;周金星;;植被封禁保护是黄土高原植被恢复的重要措施[J];世界林业研究;2006年02期 |
5 |
张文辉;刘国彬;;黄土高原植被生态恢复评价、问题与对策[J];林业科学;2007年01期 |
6 |
王博;丁国栋;顾小华;马士龙;;毛乌素沙地腹地植被恢复效果初步研究——以内蒙古乌审旗为例[J];水土保持研究;2007年03期 |
7 |
康志;杨丹菁;靖元孝;;水库库岸消涨带植被恢复研究[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07年10期 |
8 |
苏拯楚;刘勇;;新邵县工矿破坏土地的生态重建模式探索[J];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
9 |
李向东;冯启言;秦胜;田莉雅;;矸石山植被恢复对土壤中重金属的影响[J];洁净煤技术;2008年04期 |
10 |
温庆忠;;废弃石灰岩矿山植被恢复方法探讨[J];林业资源管理;2008年04期 |
11 |
卞志高;刘林;童琪;何航;杨年;;若尔盖高原地矿资源勘探迹地的植被恢复技术研究[J];草业与畜牧;2008年10期 |
12 |
周丹丹;胡生荣;韩敏;高永;姜丽娜;贺鹏威;;沙柳沙障内植被恢复影响因子探究[J];水土保持研究;2008年06期 |
13 |
吕海元;;旱泉沟流域植被恢复干扰因素分析[J];甘肃科技;2009年03期 |
14 |
陈兵;曹子龙;杨望涛;;客土喷播在霍林河矿山植被恢复中的应用[J];山西建筑;2009年30期 |
15 |
薛建辉,吴永波,方升佐;退耕还林工程区困难立地植被恢复与生态重建[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6期 |
16 |
方海东,纪中华,杨艳鲜,拜得珍,廖承飞;金沙江干热河谷植被生态恢复区生态经济价值评估——以元谋县为例[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5年03期 |
17 |
谷金锋,蔡体久;煤矿矸石山快速恢复植被探讨[J];煤炭技术;2005年10期 |
18 |
张金盈,徐云,苏春江,刘兴亮;金沙江干热河谷植被恢复研究进展[J];水土保持研究;2005年06期 |
19 |
杨芳;;秦淮河湿地公园植被恢复建设的探讨[J];林业资源管理;2006年03期 |
20 |
古锦汉;冯光钦;梁亦肖;罗振炯;黄华高;;油页岩废渣场人工林下植被自然入侵情况分析[J];广东林业科技;2006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