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董传万;沈忠悦;杜振永;杨永峰;顾红艳;;浙东晚中生代岩浆混合作用新证据:新昌儒岙岩石包体群的发现与地质意义[J];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2009年02期 |
2 |
杜杨松,车勤建,秦新龙,楼亚儿;花岗质岩石中岩石包体研究的新进展[J];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2003年04期 |
3 |
周涛发,岳书仓;花岗质岩石中的包体及其研究[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4年02期 |
4 |
董传万,彭亚鸣;浙江青田花岗岩中岩石包体特征及成因[J];岩石矿物学杂志;1992年01期 |
5 |
周勇;李昌年;钟称生;毕金龙;;赣东北港边火成杂岩体岩浆混合作用结构类型与成因机理[J];矿物学报;2006年02期 |
6 |
杜杨松,李铉具;安徽铜陵岩浆岩中辉长质岩石包体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J];高校地质学报;2004年03期 |
7 |
刘成东,张文秦,莫宣学,罗照华,喻学惠,李述为,赵欣;东昆仑约格鲁岩体暗色微粒包体特征及成因[J];地质通报;2002年11期 |
8 |
张丛森,赵崇贺;云南剑川杂岩体岩石包体特征及成因[J];资源调查与环境;1993年04期 |
9 |
杜杨松,李学军;安徽铜陵典型矿区岩石包体研究及其岩浆—成矿作用过程探讨[J];高校地质学报;1997年02期 |
10 |
聂童春;;长乐—南澳构造带内的岩浆混合作用[J];福建地质;2007年04期 |
11 |
郭锋;范蔚茗;李超文;;延吉地区古新世埃达克岩成因的岩浆混合证据[J];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2011年01期 |
12 |
杜杨松;酸性-中酸性火山-侵入杂岩中岩石包体研究的新进展[J];现代地质;1996年02期 |
13 |
曹殿华;王安建;李文昌;王高尚;李瑞萍;李以科;;普朗斑岩铜矿岩浆混合作用:岩石学及元素地球化学证据[J];地质学报;2009年02期 |
14 |
苑凤华,路孝平,乔国华;黑龙江省东南部闹枝沟岩体岩浆混合作用的野外地质学证据[J];吉林地质;2002年Z1期 |
15 |
狄永军,赵海玲,张贻全,赵建华,杨龙;安徽铜陵地区燕山期花岗岩类岩石中的岩浆混合结构[J];北京地质;2003年01期 |
16 |
张永北,孙世华,本间弘次,毛骞;大兴安岭南段林西地区中生代酸性岩类岩浆的混染作用[J];岩石学报;2003年03期 |
17 |
李永军,李注苍,丁仨平,刘志武,李民贤,李金宝;西秦岭温泉花岗岩体岩石学特征及岩浆混合标志[J];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2004年03期 |
18 |
赵寒冬,韩振哲,赵海滨,牛延宏,马丽玲;内蒙古东北部激流河花岗岩中包体的特征及成因[J];地质通报;2005年09期 |
19 |
李超;刘勇;蒋玉玲;赵寒冬;张昱;;小兴安岭鹤岗地区晚三叠世花岗岩闪长质包体特征及成因探讨[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4期 |
20 |
张国良;曾志刚;;东太平洋海隆13°N附近岩浆作用研究[J];矿物学报;2009年S1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