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造、气候与砾岩——以积石山和临夏盆地为例
【摘要】:正青藏高原东北缘是高原最晚隆升的部分,这一地区隆升的时间对于大陆动力学研究以及地壳与大气圈相互作用的研究都具有重要意义。但是这一问题目前仍然存在争议。李吉均和方小敏等把前陆盆地中的砾岩作为高原开始隆升或强烈隆升的标志,认为高原开始强烈隆升的时间为约4-3MaB.P.。而Zhang et al.则认为这些砾岩是由于全球气候变化引起,高原隆升的时间应早于或晚于这一时间。争论的焦点是砾岩可否作为高原开始隆升或开始强烈隆升的标志。因此,探讨隆升与砾岩的关系对于研究青藏高原东北缘隆升具有重要的意义。沿积石山的花岗岩或花岗闪长岩采集了5个样品,裂变径迹热年代学表明积石山地区于8Ma B.P.发生快速冷却。同时临夏盆地碎屑颗粒裂变径迹结果和生长地层结果同样表明积石山地区开始构造活动的时间为8Ma B.P.。这一年龄数据明显早于积石砾岩出现的时间(约3.6MaB.P.)。根据岩体隆升与地面隆升之间的差别,提出一种新的模型,以解释隆升、气候和砾岩之间的关系。积石山岩体于8Ma B.P.开始隆升, 隆升初期,尽管岩体隆升1500m-2000m,但是由于积石山上覆的新生代地层易于剥蚀,在花岗岩基底被剥露到地表之前,地表只有少量隆升或没有隆升。随着沉积地层被剥蚀殆尽,基岩暴露于地表,地面隆升速率加快。约3.6Ma B.P.,积石山隆升到200-900m,造成了地形雨和发源于积石山的横向河流的出现,这些横向河流把积石山的花岗岩搬运到盆地中沉积下来,形成积石砾岩。如果本文提出的模型正确,那么积石砾岩不能作为青藏高原开始隆升或强烈隆升的证据。
|
|
|
|
1 |
王世成,康铁笙,冯石;磷灰石裂变经迹在地质时期退火规律的研究[J];地质科学;1992年S1期 |
2 |
康铁笙,王兰芬,王世成,庞其清,程政武;山西天镇含恐龙化石地层的年代及地热史的裂变径迹研究[J];核技术;1996年10期 |
3 |
刘京发,李大红,于赤灵,石满全;岩石热释光和裂变径迹冲击特征[J];科学通报;2000年04期 |
4 |
汤云晖,袁万明,韩春明,董金泉,王世成;裂变径迹长度测量的标准化研究[J];岩石矿物学杂志;2004年04期 |
5 |
张守本;裂变径迹技术及其在铀矿普查和勘探中的应用[J];地质地球化学;1987年08期 |
6 |
D.Mailhé
,池国祥;一种用裂变径迹数据和热模拟探讨上冲带上升历史的方法[J];地球与环境;1988年07期 |
7 |
赵云龙;在裂变径迹测定年代中准确测定中子通量[J];科学通报;1989年21期 |
8 |
戴贤忠,杜韫华,王庆隆,万景林;济阳坳陷第三系地层中自生磷灰石的裂变径迹年龄测定[J];地质科学;1993年03期 |
9 |
雁译好博;裂变径迹定龄法所确定的日本岛晚第三纪构造运动[J];大地构造与成矿学;1990年02期 |
10 |
朱起煌;裂变径迹热年代学[J];地球科学进展;1993年06期 |
11 |
丁林;裂变径迹定年方法的进展及应用[J];第四纪研究;1997年03期 |
12 |
郑家欣;裂变径迹年龄在断裂构造形迹中的应用[J];地震地质;1988年03期 |
13 |
丁林,钟大赉,潘裕生,黄萱,王庆隆;东喜马拉雅构造结上新世以来快速抬升的裂变径迹证据[J];科学通报;1995年16期 |
14 |
郭随平,王良书,施央申,沈修志,施小斌,熊振,王捷,周光甲;应用磷灰石裂变径迹研究沉积盆地的热史[J];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5年03期 |
15 |
张峰,刘铁庚,张凤祥;用裂变径迹法研究白云鄂博主矿的成矿年龄[J];地质地球化学;1996年02期 |
16 |
万京林,李齐,陈文寄;哀牢山-红河左旋走滑剪切带构造抬升时间序列的裂变径迹证据[J];地震地质;1997年01期 |
17 |
吴堑虹,R.Jonckheere;一种裂变径迹密度统计的新方法[J];大地构造与成矿学;2001年01期 |
18 |
高绍凯,袁万明,董金泉,王世成;电气石裂变径迹蚀刻条件研究[J];核技术;2005年09期 |
19 |
王世成;磷灰石裂变径迹在地质热历史研究中的应用[J];物理;1998年04期 |
20 |
袁万明,王世成,王兰芬;河北下营坊金矿成矿时代的裂变径迹研究[J];核技术;1999年07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