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陆下地壳层流构造假说—以青藏高原及邻区为例
【摘要】:正笔者在综合前人大量的大陆构造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于1992年提出大陆层流构造假说,认为大陆基本构造样式是地壳分层和盆山体系,大陆板内造山成盆事件是叠加在板块碰撞和洋陆转换之上的次级尺度的同步构造过程,由大陆下地壳层流作用形成,受同期区域性板块作用控制。在盆山耦合过程的前期阶段, 盆地主动活动并影响周边的造山带,其主要概括如下:在板块作用背景下,盆地中央莫霍面受热点或地幔枝影响显著上凸,地壳底部因底侵作用而发生壳幔反应和部分熔融,引起下地壳物质软化和流动。盆地幔隆区热流物质处于势能-重力失稳状态,低粘度物质沿着下地壳软层流向相邻造山带幔拗区,双向或多向热软化物质层流汇聚导致造山带地壳增厚,特别是造山带核部下地壳巨量增厚,热垫作用向上顶托中上地壳,诱发垂向主应力,导致地壳上部热隆伸展,形成低角度伸展构造系统(如变质核杂岩和拆离断层)和高角度伸展构造系统(如裂谷盆地、裂陷盆地、堑垒构造组合等)。造山带核部地壳深源物质的大量注入和盆山
|
|
|
|
1 |
;造山带形成和演化的物理模拟实验(封面照片说明)[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0年03期 |
2 |
苏伟;王椿镛;黄忠贤;;青藏高原及邻区的Rayleigh面波的方位各向异性[J];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2008年06期 |
3 |
杨晓松,金振民;部分熔融与青藏高原地壳加厚的关系综述[J];地质科技情报;1999年01期 |
4 |
赖绍聪;青藏高原新生代三阶段造山隆升模式:火成岩岩石学约束[J];矿物学报;2000年02期 |
5 |
石耀霖,朱元清,沈显杰;青藏高原构造热演化的主要控制因素[J];地球物理学报;1992年06期 |
6 |
单家增,李继亮,肖文交;陆-陆碰撞造山带动力学成因机制的物理模拟实验[J];地学前缘;1999年04期 |
7 |
杨辉;王勇;;青藏高原低速层对岩石圈强度影响的三维有限元模拟[J];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2007年02期 |
8 |
莫宣学;;青藏高原地质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中国地质;2010年04期 |
9 |
侯增谦;莫宣学;杨志明;王安建;潘桂棠;曲晓明;聂凤军;;青藏高原碰撞造山带成矿作用:构造背景、时空分布和主要类型[J];中国地质;2006年02期 |
10 |
白文吉;;对造山作用(Orogeny)的质疑Orogeny应被理解为造陆运动[J];今日科苑;2007年11期 |
11 |
袁学诚,王式,李立,金国元,陈大尤,赵子言,周烑秀,陈显尧,鲁连仲,王懋基,刘行义;青藏高原地壳上地幔形成与演化的地球物理研究[J];物探与化探;1987年01期 |
12 |
陈炳蔚,王彦斌;青藏高原造山带的某些特征[J];地球学报-中国地质科学院院报;1994年Z2期 |
13 |
吕庆田,姜枚,马开义,管志宁;青藏高原中部岩石圈结构、变形及地球动力学模式的天然地震学研究[J];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1998年03期 |
14 |
李永华;田小波;吴庆举;曾融生;张瑞青;;青藏高原INDEPTH-Ⅲ剖面地壳厚度与泊松比:地质与地球物理含义[J];地球物理学报;2006年04期 |
15 |
赵文津,冯昭贤;“INDEPTH”合作研究的体会[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1995年01期 |
16 |
方剑,许厚泽;青藏高原及其邻区岩石层三维密度结构[J];地球物理学报;1997年05期 |
17 |
吕庆田,姜枚,马开义,许志琴;由震源机制和地震波各向异性探讨青藏高原岩石圈变形[J];地质论评;1997年04期 |
18 |
;《青年地质学家论坛》第三次活动纪要[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1999年01期 |
19 |
莫宣学;;青藏高原岩浆岩成因研究:成果与展望[J];地质通报;2009年12期 |
20 |
高延林;;青藏高原岩石圈物质平衡问题研究[J];青海地质;2000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