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东西向地质构造差异及其成因探讨
【摘要】:新的地质观察和对地质、地球物理和地震层析资料的分析发现,青藏高原东部和西部存在系统的从地形地貌到壳幔结构的差异,主要表现为西部地形高、湖泊分布广泛、剥蚀程度小、地震多且震源深度大、火山活动早且多为钾质和超钾质;东部地形低、植被相对发育、湖泊少而发育大的水系、剥蚀程度较强、地震震源深度浅、火山岩较年轻且多为钙碱性:西部地壳以厚皮变形机制为主,表现为南北向的逆冲推覆与中新世以来的东西向伸展,而东部则表现为强烈的地壳缩短与薄皮变形,表现为大规模的褶皱与走滑。青藏高原东部和西部以新发现的亚东—安多—格尔木构造带为界,该构造带由一系列左行剪切断层、裂谷和拆离断层组成,带内地震震源深度小, 重要的是在地震层析模式中该带下部未见明显的俯冲板片,而东西部均存在整体且相对均一的高速异常。我们认为造成东西差异的深部原因可能是由于印度板块在向亚洲板块俯冲消减时在亚东—安多—格尔木构造带之下存在板片撕裂,撕裂开的东、西部板片以不同的角度和方向俯冲于青藏块体之下,因而导致上述不同的地壳变形机制、岩浆作用、东西块体的差异隆升与不同的地形地貌发展演化历史。
|
|
|
|
1 |
汤懋苍,柳艳香;关于冰期演变三个问题的讨论[J];冰川冻土;1999年02期 |
2 |
施雅风;关于冰期演变三个问题的新看法[J];冰川冻土;1999年02期 |
3 |
赵希涛,曲永新,李铁松;玉龙山东麓更新世冰川作用[J];冰川冻土;1999年03期 |
4 |
唐领余,李春海;青藏高原全新世植被的时空分布[J];冰川冻土;2001年04期 |
5 |
邬光剑,潘保田,管清玉,高红山;中更新世全球最大冰期与中国沙漠扩张[J];冰川冻土;2002年05期 |
6 |
焦克勤,沈永平;唐古拉山地区第四纪冰川作用与冰川特征[J];冰川冻土;2003年01期 |
7 |
易朝路,李孝泽,屈建军;青藏高原现代最大冰原区第四纪冰川作用[J];冰川冻土;2003年05期 |
8 |
邓晓峰,刘时银,丁永建,沈永平,赵林,谢昌卫;阿尼玛卿山第四纪古冰川与环境演变[J];冰川冻土;2004年03期 |
9 |
许刘兵,周尚哲,崔建新,王杰,David Mickelson;稻城冰帽区更新世冰川测年研究[J];冰川冻土;2004年05期 |
10 |
许刘兵;周尚哲;;川西硕曲河流阶地及其对山地抬升和气候变化的响应[J];冰川冻土;2007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