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兰山西部的构造反转及中生代早中期鄂尔多斯地块西北部构造环境
【摘要】:正通过对小松山断裂特征的再分析、顺层断层特征的观察研究等,得出了该区于晚侏罗世之后发生过大规模的构造反转,发育于贺兰山西麓的小松山推覆构造实际上是一滑覆构造。进一步,根据贺兰山沉积特征及玄武岩的环境指标,认为该区是一大陆裂谷斜
|
|
|
|
1 |
付建明;琼北新生代火山作用与构造环境[J];桂林工学院学报;1997年01期 |
2 |
顾连兴,胡受奚,于春水,李宏宇,肖新建,严正富;东天山博格达造山带石炭纪火山岩及其形成地质环境[J];岩石学报;2000年03期 |
3 |
钟自云,柳淮之,姚明;右江裂谷带早三叠世玄武岩的特征[J];桂林工学院学报;1989年01期 |
4 |
E.V.Aytyushkov;谢宇平;;大陆裂谷的形成机制[J];世界地质;1982年01期 |
5 |
葛文春,林强,李献华,吴福元,孙德有,尹成孝;大兴安岭北部伊列克得组玄武岩的地球化学特征[J];矿物岩石;2000年03期 |
6 |
胡正纲;陆相火山岩铜矿床成矿条件研究[J];四川地质学报;1996年01期 |
7 |
陶明信;李晓斌;史宝光;王作栋;;论西北含油气盆地构造反转与油气聚集[J];云南地质;2006年04期 |
8 |
宋惠珍;;大陆裂谷研究的进展[J];国际地震动态;1982年09期 |
9 |
李桂林;;论大陆裂谷的双模式地质特征[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1988年04期 |
10 |
陈骁;李忠权;陈均亮;李洪奎;张彤;;松辽盆地反转期的界定[J];地质通报;2010年Z1期 |
11 |
徐贵忠;下辽河大陆裂谷与岩浆活动[J];地质科学;1984年01期 |
12 |
康自立,沈金瑞,吴伟成,余兴义;湘桂及其邻区裂谷与铀成矿[J];矿产与地质;1994年02期 |
13 |
金振民;高山;;底侵作用(underplating)及其壳—幔演化动力学意义[J];地质科技情报;1996年02期 |
14 |
徐炳高;四川省威远地区燕山早期的构造反转及威远背斜雏形的形成[J];矿物岩石;1997年03期 |
15 |
巴素玉;林述喜;魏欣伟;;孤西地区下古生界潜山地震描述技术研究[J];科技信息;2009年15期 |
16 |
张文佑;吴根耀;;裂谷构造与成矿作用[J];大自然探索;1982年02期 |
17 |
高知云;章濂澄;;辽河盆地老第三纪火山岩及其构造环境分析[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3年04期 |
18 |
陈洪洲,徐亚勤;黑龙江省新生代火山岩构造环境与地震活动[J];东北地震研究;1995年01期 |
19 |
徐炳高;四川省威远地区燕山早期的构造反转及威远背斜雏形的形成[J];四川地质学报;1997年02期 |
20 |
郭文魁;杨博泉;;叙昆铁路沿线宣威威宁段西部地质矿产[J];地质论评;1941年Z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