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刘贻灿,徐树桐,刘颖,涂湘林,江来利,陈冠宝,吴维平;大别山北部榴辉岩的Pb同位素特征[J];矿物岩石;2002年03期 |
2 |
刘贻灿,徐树桐,李曙光,江来利,吴维平,陈冠宝,苏文;大别山北部榴辉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和Sr,Nd同位素组成及其大地构造意义[J];中国科学D辑;2000年S1期 |
3 |
刘贻灿,徐树桐,李曙光,陈冠宝;大别山北部榴辉岩的退变质特征及其地质意义[J];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2003年04期 |
4 |
刘贻灿,徐树桐,李曙光,陈冠宝,江来利,周存亭,吴维平;大别山北部镁铁-超镁铁质岩带中榴辉岩的分布与变质温压条件[J];地质学报;2001年03期 |
5 |
刘贻灿,徐树桐,李曙光,江来利,陈冠宝,吴维平;大别山北部榴辉岩的大地构造属性及冷却史[J];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03年01期 |
6 |
李一良,郑永飞,傅斌;大别山榴辉岩中石英脉的氧同位素研究[J];中国科学D辑;2001年04期 |
7 |
刘贻灿,徐树桐,江来利,吴维平,苏文,陈冠宝;大别山北部镁铁-超镁铁质岩带的研究新进展[J];安徽地质;1999年04期 |
8 |
刘贻灿,李曙光,徐树桐,江博明,郑永飞,张宗清,江来利,陈冠宝,吴维平;大别山北部榴辉岩的Sm-Nd年龄测定及其对麻粒岩相退变质时间的制约[J];地球化学;2001年01期 |
9 |
徐树桐,苏文,刘怡灿,王汝成,江来利,吴维平;大别山北部榴辉岩的发现及其岩相学特征[J];科学通报;1999年13期 |
10 |
徐树桐,刘贻灿,吴维平,江来利;大别山造山带研究的主要进展及存在问题[J];自然科学进展;2001年08期 |
11 |
高山,金振民,张宏飞,张本仁,H.Kern;榴辉岩的泊松比及其对造山带下地壳拆沉作用的指示[J];中国科学D辑;2002年11期 |
12 |
;大别山造山带地质现场讨论会野外地质说明书[J];安徽地质;2000年03期 |
13 |
李曙光,刘贻灿,徐树桐,郑永飞,龚冰;榴辉岩中石榴子石退变质环带对高压变质矿物之间Nd,O同位素平衡的影响[J];高校地质学报;2003年02期 |
14 |
郑永飞,傅斌,龚冰;大陆板块俯冲和折返的同位素地球动力学[J];高校地质学报;2002年04期 |
15 |
李曙光,肖益林;大别山杂岩中两类斜长角闪岩的矿物学鉴别标志及对榴辉岩成因的意义[J];矿物学报;1994年02期 |
16 |
魏春景,陈斌,张翠光,陈晶;大别地区的变质作用及与碰撞造山过程的关系[J];地质力学学报;2000年03期 |
17 |
刘贻灿,李曙光,徐树桐,李惠民,江来利,陈冠宝,吴维平,苏文;大别山北部榴辉岩和英云闪长质片麻岩锆石U-Pb年龄及多期变质增生[J];高校地质学报;2000年03期 |
18 |
徐树桐,刘贻灿,陈冠宝,R. Compagnoni,F. Rolfo,何谋春,刘惠芳;大别山、苏鲁地区榴辉岩中新发现的微粒金刚石[J];科学通报;2003年10期 |
19 |
张汉凯;安徽太湖榴辉岩中某些变质矿物的标型特征[J];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1989年06期 |
20 |
魏春景,单振刚,张立飞,王式洸,常宗广;北大别榴辉岩的确定及其地质意义[J];科学通报;1997年17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