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与欧亚大陆汇聚过程中走滑体系的活动历史及其地质意义
【摘要】:正印度与欧亚大陆碰撞是新生代重大地质事件,大陆碰撞及其后的陆内汇聚在碰撞的正面形成青藏高原、在远程导致南中国海的扩展,而在碰撞侧面和青藏高原的周缘则形成为数众多且规模巨大的陆内走滑体系,在中国境内最主要走滑体系包括阿尔金左行断裂体系、鲜水河-小江左行断裂体系,以及滇西藏东地区较为复杂的走滑体系。这些走滑体系是对大陆碰撞及汇聚的响应,对调节汇聚引起的陆内变形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同时,发育完善的走滑
|
|
|
|
1 |
高祥林,罗焕炎,H.J.诺依格鲍尔;大陆碰撞动力学的三维数值模拟[J];地震地质;1987年02期 |
2 |
戈澍谟;中亚地区大陆碰撞的影响与作用力[J];科学通报;1983年07期 |
3 |
徐叔鹰;大陆碰撞与成山过程──以印度河上游地区为例[J];铁道师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5年02期 |
4 |
王成善,李祥辉,胡修棉;再论印度—亚洲大陆碰撞的启动时间[J];地质学报;2003年01期 |
5 |
张金凤;张泽明;;喜马拉雅超高压变质作用[J];地质科技情报;2006年04期 |
6 |
郭素淑;李曙光;;淡色花岗岩的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成因[J];地学前缘;2007年06期 |
7 |
R.Schiller;蔡瑞良;;开天辟地的巨大力量[J];世界科学译刊;1979年11期 |
8 |
傅文敏;应力驱动的大陆碰撞作用:综合齿状构造作用和地幔俯冲构造作用[J];世界地质;1997年03期 |
9 |
郑勇;傅容珊;熊熊;;中国大陆及周边地区现代岩石圈演化动力学模拟[J];地球物理学报;2006年02期 |
10 |
莫宣学;潘桂棠;;从特提斯到青藏高原形成:构造-岩浆事件的约束[J];地学前缘;2006年06期 |
11 |
张静;陈衍景;陈华勇;万守全;张冠;王建明;;河南省桐柏县银洞坡金矿床同位素地球化学[J];岩石学报;2006年10期 |
12 |
李诺;陈衍景;张辉;赵太平;邓小华;王运;倪智勇;;东秦岭斑岩钼矿带的地质特征和成矿构造背景[J];地学前缘;2007年05期 |
13 |
申童;;大陆碰撞[J];中华少年(DK少年百科);2009年09期 |
14 |
李淼;刘晓春;;东南极泛非普里兹带:碰撞造山带还是板内造山带[J];地质论评;2006年03期 |
15 |
汤好书;陈衍景;刘玉林;黄宝玲;;东准噶尔贝尔库都克锡矿成矿年龄测定[J];矿物岩石;2006年02期 |
16 |
魏玉帅;王成善;李祥辉;曹珂;;藏南古近纪甲查拉组物源分析及其对印度-欧亚大陆碰撞启动时间的约束[J];矿物岩石;2006年03期 |
17 |
李诺;孙亚莉;李晶;李文博;;内蒙古乌努格吐山斑岩铜钼矿床辉钼矿铼锇等时线年龄及其成矿地球动力学背景[J];岩石学报;2007年11期 |
18 |
曾融生,朱介寿,周兵,丁志峰,何正勤,朱露培,骆循,孙为国;青藏高原及其东部邻区的三维地震波速度结构与大陆碰撞模型[J];地震学报;1992年S1期 |
19 |
姚伯初;;南海西南海盆的海底扩张及其构造意义[J];南海地质研究;1997年00期 |
20 |
;青藏高原形成演化及其环境、资源效应[J];中国科学院院刊;2001年06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