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西坳陷中段侏罗系上沙溪庙组(J2s)砂岩的成岩作用与油气聚集
【摘要】:沙溪庙组(J2s)砂岩非均性强,属低孔低渗致密储集层,岩石普遍致密(Φ13%,K0.08×10-3μm2~0.2×10—3μm2),近几年勘探,已经发现了孝泉、新场气田和一批工业气井。能否有效聚集油气,并形成工业性产能,必须依赖储集性能的改善。笔者根据10多年来的科研和实践经验,以及丰富的第一性原始资料和系统的专题研究,认为该区砂岩储层的孔隙演化与油气生成、运移、聚集直至成藏整个过程都有与各时期的成岩作用相关,储层明显受成岩作用控制,成岩能改善储层的储集性能,由于成岩的差异作用,导致了本组砂岩储层的非均性,因为该区砂岩古埋深已超过4000m,又处于挤压性盆地,压实作用强烈,砂岩普遍致密,原生孔隙基本消失,但由于溶蚀作用改造,在致密化背景下,又形成了较多次生溶蚀孔隙发育段,储层的储集性能得以改善,形成了超低孔渗背景下存在相对连通的孔渗体,气藏储集空间实质是由砂岩内部分布的许多独立溶蚀孔隙储渗体组成,形成中、高产富集带的地质模式为次生溶蚀孔隙发育带。其认识简要如下: 1.J2s砂岩经历了复杂成岩作用,已进入到晚成岩阶段A1~A2期。2.由于强烈机械压实、压溶及胶结作用,原始孔隙基本消失,储层有效储集空间主要是成岩期溶解作用产生的次生溶蚀孔隙,溶蚀对象主要为铝硅酸矿物。3.成岩的差异作用,导致了本区储层的非均质性。4.天然气大规模进入,是在晚成岩阶段A1亚期绿泥石生成之后随即进入,大致在燕山晚期。5.丛生式绿泥石膜是在成岩晚期A1亚期形成,而非同生期产物。6.储集类型以次生孔隙型为主,残余原生孔隙或微孔隙类型次之,次生孔隙较富集的层段以JS24、JS22为主。7.建立了本区成岩序列与成岩阶段。待解决问题:若确定绿泥石生长绝对年龄,方能知道油气进入时期,
|
|
|
|
1 |
蔚远江,何远碧,杨友运;塔中4井区石炭系C_I油组储层成岩作用及其演化特征[J];西安石油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5年01期 |
2 |
刘林玉;王震亮;;白豹地区延长组长3储层的成岩作用与成岩相[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1期 |
3 |
郑海妮;龚福华;程启贵;刘小静;;杏河-侯市-王窑地区长6油层组三角洲砂体成岩作用对油气聚集的影响[J];石油天然气学报;2010年05期 |
4 |
石宝德;关于盖层与油气聚集关系的探讨[J];西南石油学院学报;1989年01期 |
5 |
李成生,丁传谱,杨楚雄,易诗军;湘中禾青地区中上泥盆统碳酸盐岩的成岩作用及其与成矿的关系[J];沉积学报;1990年03期 |
6 |
张金亮;沈凤;;东濮凹陷桥口地区沙三段碎屑岩成岩作用与储层特征[J];矿物岩石;1990年01期 |
7 |
王觉民;康有新;谢志杰;;马岭油田南一试验区延10储层的成岩作用及其对油气分布的控制[J];石油勘探与开发;1991年05期 |
8 |
韩发;沈建忠;R W 哈钦森;;冰长石——大厂锡-多金属矿床同生成因的标志矿物[J];矿床地质;1993年04期 |
9 |
苗建宇;;东濮凹陷白庙地区沙三~2亚段砂岩成岩作用及次生孔隙特征[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3年02期 |
10 |
王伟锋;林承焰;信荃麟;;枣园油田孔一、二段储层成岩作用和孔隙结构特征[J];地质论评;1993年04期 |
11 |
徐晓春;岳书仓;;北祁连长城系火山岩的成岩作用机制[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年01期 |
12 |
高新生,刘树根,郭贵安,王志坚;川中东北部构造样式及与油气聚集关系[J];矿物岩石;1998年S1期 |
13 |
房殿勇,赵泉鸿,成鑫荣,关平,李洋冰;钙质成岩作用对有孔虫氧同位素的影响[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05年02期 |
14 |
贾霍甫,徐思煌;川东北地区二叠-侏罗系地层水化学特征及其与油气聚集的关系[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2期 |
15 |
范秋海;吕修祥;杨明慧;;膏盐层在秋里塔格构造带构造形成及油气聚集中的控制作用[J];石油天然气学报;2005年S1期 |
16 |
宋冬梅;;文留油田文99—文88块油气分布与滚动勘探[J];西部探矿工程;2006年01期 |
17 |
郭德运;赵靖舟;王延玲;庞雯;;鄂尔多斯盆地甘谷驿油田上三叠统长6油层孔喉结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1期 |
18 |
陈忠民;刘洛夫;卞德智;窦立荣;黄先雄;肖坤叶;;乍得南部B盆地下白垩统碎屑岩储集层成岩演化及特征[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6年02期 |
19 |
陈占坤;吴亚生;罗晓容;陈瑞银;;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长8段古输导格架恢复[J];地质学报;2006年05期 |
20 |
刘延莉;柳益群;邱春光;樊太亮;阎林;;华池油田长3_3低渗油藏流动单元研究[J];沉积与特提斯地质;2006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