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中国海中新世碳酸盐岩的含油气意义
【摘要】:正 本文在分析西太平洋构造体系域的基础上,认为中新世时期我国南海具备形成碳酸盐岩及其伴生生物礁滩的岩相古地理环境。它们的形成具有如下一些特点:一是分布范围广泛,从北部珠江口盆地东沙隆起、北部湾盆地—越南东部陆架—南部沙捞越海域—东部的礼乐滩、巴拉望海区等均有该时期碳酸盐岩的发育;二是呈现出多期多类型的特征,如北部珠江口盆地造礁生物由北(惠洲33-1礁)向东南(流花11-1)方向扩展,先后在神弧暗沙、东沙隆起一线由盆地成礁基碳酸盐岩台地—生物礁—多期生物礁组成而发育至少四期生物礁,
|
|
|
|
1 |
John Suppe;李士范;;南中国海两侧弧-陆碰撞构造:台湾和民都洛[J];海洋石油;1993年04期 |
2 |
T.L.Lee
,辛文锋;南中国海新生代板块重建[J];海洋石油;1995年03期 |
3 |
罗蛰潭;南中国海地质及油气远景学术讨论会简况[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1980年03期 |
4 |
陈镇东,兰信企,陈延成;内蒙古与冲绳海槽和南中国海晚第四纪末次冰川盛冰期以来古气候记录[J];化工矿产地质;2000年01期 |
5 |
徐华宁;郑晓东;张光学;;南中国海存在天然气水合物的地球物理证据[J];地质科技情报;2006年02期 |
6 |
何云龙;解习农;李俊良;张成;苏明;;琼东南盆地陆坡体系发育特征及其控制因素[J];地质科技情报;2010年02期 |
7 |
G.Pautot;赵铁虎;;南中国海轴脊在吕宋(菲律宾)下的俯冲作用[J];海洋石油;1989年05期 |
8 |
金亚秋;星载微波SSM/I对南中国海海面遥感的辐射特征及其风场反演[J];地球物理学报;1998年01期 |
9 |
许浚远,杨巍然,曾佐勋,ZviBEN-AVRAHAM,李通艺,李兆麟,Christophe BASILE,张凌云;南中国海成因:右行拉分作用与左行转换挤压作用交替[J];地学前缘;2004年03期 |
10 |
吴时国;姚根顺;董冬冬;张光学;王秀娟;;南海北部陆坡大型气田区天然气水合物的成藏地质构造特征[J];石油学报;2008年03期 |
11 |
马立驰;胜利油田下古生界碳酸盐岩潜山勘探核心技术[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5年02期 |
12 |
赵东旭;;中国东部震旦纪、泥盆纪沉积铁矿的分布特点[J];中国地质;1963年12期 |
13 |
晋燧;;加拿大铌钽矿床的新近评价[J];地质与勘探;1972年04期 |
14 |
张国栋,王慧中,朱静昌,董荣鑫;苏北下第三系阜宁群碳酸盐岩的基本特征[J];地质科学;1983年02期 |
15 |
涂富华;陈兴政;范长贵;;碳酸盐岩压汞资料的整理分析及应用探讨[J];石油勘探与开发;1983年02期 |
16 |
王发锟,马凤山;太原、霍县岩溶和岩溶水[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1988年03期 |
17 |
Robert O.Rye;张兴余;;碳酸盐岩为主岩的浸染型金矿床形成模式[J];世界核地质科学;1988年02期 |
18 |
刘鑫,杨传忠;碳酸盐岩矿物流体包裹体的主要研究方法及其应用[J];石油实验地质;1991年04期 |
19 |
杨卫东;陈南生;倪师军;南君亚;吴明清;蒋九余;叶健骝;奉新湘;冉勇;;白垩纪红层碳酸盐岩和恐龙蛋壳碳氧同位素组成及环境意义[J];科学通报;1993年23期 |
20 |
王士峰;伊海生;;可可西里盆地第三纪五道梁组地层及沉积学研究[J];青海地质;1999年0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