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扬子陆缘伸展区地震激发机制
【摘要】:长期的深部地质研究证实,下扬子地区属软流圈软流控制下的陆缘伸展区,因而具有普遍的面积性地震背景.受地幔软流冲击,地壳高导低速层储能体能量失、释放即诱发地震.地质、地球物理研究成果表明,区内地震绝大多数发生在NWW向大别-舟山断裂以北新生代盆地发育地区,位于地下10~20km深度带(地下15km发震频率最高),这一深度范围为上地壳下部高速高阻深变质岩系底面(麻粒岩为主)和上、下地壳之间的第一水平破裂带(低速高导层)顶面,受太平洋方向软流圈软流向西进的影响,沿此深度发育地壳韧性剪切变形,而切割坚硬块体(麻粒岩层)的边界断裂、破裂面挠曲带及其突出部位往往是强震和频震点,如郯城、溧阳、勿南沙等.下扬子区岩石圈结构构造研究及软流运动分析在揭示地震激发机制、探索地震规律及预防方面具有普遍意义.
|
|
|
|
1 |
张之立,邓玉琼;渤海陆缘地震的力学特征和成因[J];地球物理学报;1989年04期 |
2 |
阎贫,刘海龄;南海北部陆缘地壳结构探测结果分析[J];热带海洋学报;2002年02期 |
3 |
林师整;太平洋地区陆缘和岛弧岩浆作用的特征及岩石的成因[J];地球与环境;1980年02期 |
4 |
吴世敏,周蒂,丘学林;南海北部陆缘的构造属性问题[J];高校地质学报;2001年04期 |
5 |
Whitmarsh R B
,马建华;贫岩浆陆缘从裂谷到海底扩张的演化[J];海洋地质动态;2001年12期 |
6 |
Swart P K,高丽萍;澳大利亚陆缘富硫化氢水合物和盐水流体[J];海洋地质动态;2001年06期 |
7 |
张四维,张锁喜,唐荣余,梁中华,宋文荣,唐建民,刘建达,宋建军;下扬子地区符离集—奉贤地震测深资料解释[J];地球物理学报;1988年06期 |
8 |
郭念发,姚柏平,雷一心,苏树桉;下扬子改造型海相盆地的多期生烃及晚期生烃资源评价[J];中国石油勘探;1999年03期 |
9 |
滕吉文,吴华,王爱武,孙小丽;中国东南陆缘地带岩石圈结构和动力学[J];中国科学B辑;1994年08期 |
10 |
杨琦,谈彩萍,夏能新;下扬子中部地区岩石裂隙分布特征[J];安徽地质;1997年03期 |
11 |
王润华,薛虎;扬子与华南新生代拼贴构造的古地磁证据[J];地质科技情报;1989年04期 |
12 |
D. Deng
,Q. Ou;中国南方下扬子海上碳酸盐岩地区的石油地球物理勘探[J];勘探地球物理进展;1996年05期 |
13 |
沈安江,陈子料,陆俊明;中下扬子二叠纪礁碳酸盐岩成岩作用、孔隙演化及油气评价[J];地质论评;1997年01期 |
14 |
夏邦栋;下扬子前中生代构造演化[J];成都理工学院学报;1998年02期 |
15 |
常美丽;简评《江苏地区下扬子准地台震旦纪—三叠纪生物地层》[J];地层学杂志;1989年04期 |
16 |
水汀;下扬子地体薄皮构造与隐伏矿床预测专题(75-55-02-05)取得新进展[J];资源调查与环境;1990年04期 |
17 |
刘永祥;被动大陆边缘形成的拆离模式[J];世界地质;1994年01期 |
18 |
熊斌辉;下扬子地台油气勘探前景和方向[J];中国海上油气(地质);1998年05期 |
19 |
阎全人,王宗起,李赠悦,李继亮;南海北部陆缘地壳结构特征及其构造过程[J];地质论评;2000年04期 |
20 |
李双应,金福全;下扬子地区二叠纪缺氧环境沉积物V/(V+Ni)特征[J];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1995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