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玉地质考古学研究
【摘要】:中国是世界上唯一具有数千年延续不断历史的文明古国,创造了显著区别于西方文化的东方文化,而东西方文化最早的基本差异就是新石器时代发达玉器文化之有无。中国古代不但将玉评价为宝石之首,并将它当做等级、权力、礼仪、财富的标志,故玉是中国古代文化的标志。回顾科学历史,现代矿物学与宝石学中真假玉的国际通用概念,正是中国古代有关认识的继承与科学化。对中国大陆自新石器时代早期至汉代的40多处考古遗址(其中大多是有关时代的典型遗址),发掘出土的数千件玉器作了考察,从中选取500多件具代表性者进行了取样分析研究.共检出天然矿物20种,其中透闪石与阳起石是软玉的组成矿物,其它18种是非玉的假玉矿物,另1种人造矿物即钠钙玻璃,还发现了软玉矿物与假玉矿物的共生集合体半玉5种.中国新石器与青铜器时代所用真玉是软玉,距今第8千纪辽宁阜新查海遗址所出的软玉器是全世界已知最早的真玉器。软玉的质量取决于透闪石-阳起石雏晶成束组成纤维的粗细,愈细质量愈好,软玉颜色的基本色调为黄绿,浓度变化不大,主要随矿物中铁含量的增高而透明度降低,即颜色加深。软玉主要有两种地质类型,即产于镁质大理岩和产于蛇纹石化超基性岩中的软玉,中国大陆以前者为主,而世界其它许多地区却以后者为主,两类软玉由于生成母岩的成分显著差异,因而主副成分存在差异。已研究各遗址古玉以镁质大理岩中软玉为主,说明古今软玉主体地质类型的一致性。软玉显微结构研究显示透闪石-阳起石的交织纤维化,即软玉化的过程,是动力热流交代作用。软玉的稳定同位素的特征显示,不同产地的软玉各有其一定的分布范围。史前古玉原料来源相对较简单,且“就近取材”的可能性很大,而有史以来如西周京畿澧西古玉则信息复杂多样,反映其原料的多源性.由此,为古玉溯源及寻找历史中遗失的产地提供了线索。本文讨论了古玉次生变化,即受沁的机理,提出了古玉受沁程度的分级标准。通过墓葬用玉的研究,揭示《周礼·玉人》分等级按比例应用真假玉的记载,是周代实际执行的制度,且源远流长。新石器时代中期西辽河流域的红山文化时已见端倪,而晚期江南的良渚文化时已基本形成。周代以后,又长久地影响后世,事实说明《越绝书·记宝剑》所记玉器时代在中国的客观存在,其时限为第四纪全新世前期的新石器时代。
|
|
|
|
1 |
张晓晖,吴瑞华,王乐燕;俄罗斯贝加尔湖地区软玉的岩石学特征研究[J];宝石和宝石学杂志;2001年01期 |
2 |
王时麒,段体玉,郑姿姿;岫岩软玉(透闪石玉)的矿物岩石学特征及成矿模式[J];岩石矿物学杂志;2002年S1期 |
3 |
闻广;;中国古代的玉[J];中国非金属矿工业导刊;1989年03期 |
4 |
闻广;;玉的评价标志[J];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1989年03期 |
5 |
王静纯;软玉与翡翠及相似玉石的肉眼鉴别[J];云南地质;1998年Z1期 |
6 |
周征宇;陈盈;廖宗廷;袁媛;;溧阳软玉的岩石矿物学研究[J];岩石矿物学杂志;2009年05期 |
7 |
王福泉;曹亚文;;软玉的特性和种属命名[J];中国宝玉石;1996年01期 |
8 |
孔蓓,邹进福,郑仙群;青海某地软玉的宝石学特征[J];矿产与地质;1997年04期 |
9 |
王春云,张惠芬;软玉的热谱特征与热转变机制[J];矿物学报;1991年03期 |
10 |
刘晶,崔文元;中国三个产地的软玉(透闪石玉)研究[J];宝石和宝石学杂志;2002年02期 |
11 |
吴瑞华,张晓晖,李雯雯;新疆和田玉和俄罗斯贝加尔湖地区软玉的岩石学特征研究[J];岩石矿物学杂志;2002年S1期 |
12 |
廖尚宜,金萍;罕见的蓝色钾钠透闪石研究[J];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2001年03期 |
13 |
郭立鹤,韩景仪;和田玉、玛纳斯碧玉和岫岩老玉中M1、M3阳离子占位的红外光谱分析[J];岩石矿物学杂志;2002年S1期 |
14 |
;西伯利亚软玉[J];宝石和宝石学杂志;2002年01期 |
15 |
朱勤文,张敬国;安徽凌家滩出土古玉器软玉的化学成分特征[J];宝石和宝石学杂志;2002年02期 |
16 |
王春云,任国浩,谢源章,李亚国;透闪石、滑石拓扑定向反应——龙溪软玉的电子衍射研究[J];矿物学报;1989年04期 |
17 |
苏良赫;;翡翠、软玉堪为国石[J];中国宝玉石;1999年01期 |
18 |
伏修锋;干福熹;马波;顾冬红;;几种不同产地软玉的岩相结构和无破损成分分析[J];岩石学报;2007年05期 |
19 |
何明跃,朱友楠,李宏博;江苏省溧阳梅岭玉(软玉)的宝石学研究[J];岩石矿物学杂志;2002年S1期 |
20 |
张仁山;什么是玉——玉辨之一[J];珠宝科技;2002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