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虫硅岩与蛇绿岩
【摘要】:现代放射虫软泥或放射虫岩往往盖在洋壳的玄武岩层之上,少数陆缘海盆也有。放射虫硅岩与蛇绿岩密切共生,故硅岩的沉积地球化学和共生岩石组合的综合研究有助于了解蛇绿岩的形成环境。蛇绿岩上覆硅岩中的放射虫化石对确定蛇绿岩时代有特殊意义。放射虫生物地层学研究已取得巨大进展。困难在于成岩作用和变质作用破坏放射虫化石结构,造山带的强烈构造变动破坏蛇绿岩和放射虫硅岩原始接触关系。我国用放射虫化石确定蛇绿岩时代的工作还很薄弱。
|
|
|
|
1 |
朱迎堂;李建星;伊海生;贾全香;赵仁夫;孙南一;张汉文;周庆华;;青藏高原东部玉树隆宝蛇绿混杂岩中早二叠世放射虫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5期 |
2 |
钱定宇;雅鲁藏布组——一个特殊的岩石地层单位[J];地层学杂志;1992年04期 |
3 |
吴根耀;;滇西地区前侏罗系地层问题[J];地层学杂志;1996年02期 |
4 |
黄圭成;徐德明;雷义均;李丽娟;;西藏西南部与蛇绿岩伴生的硅质岩特征及地质意义[J];中国地质;2010年01期 |
5 |
李善平;潘彤;李永祥;王磊;温得银;王树林;常有英;黄青华;王钦元;;青藏高原北羌塘盆地多彩地区蛇绿岩地球化学特征及构造环境[J];中国地质;2010年06期 |
6 |
冯庆来,葛孟春,谢德凡,马振东,江元生;滇西北金沙江带被动陆缘地层层序和构造演化[J];地球科学;1999年06期 |
7 |
高睿;肖龙;何琦;袁静;倪平泽;杜景霞;;滇西维西-德钦一带花岗岩年代学、地球化学和岩石成因[J];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10年02期 |
8 |
李朋武,高锐,崔军文,管烨;西藏和云南三江地区特提斯洋盆演化历史的古地磁分析[J];地球学报;2005年05期 |
9 |
史晓颖;侯宇安;帅开业;;桂西南晚古生代深水相地层序列及沉积演化[J];地学前缘;2006年06期 |
10 |
吴根耀,王晓鹏,钟大赉,聂泽同,梁定益,何馥香;川滇藏交界区二叠纪—早三叠世的两套弧火山岩[J];地质科学;2000年03期 |
|
|
|
|
|
1 |
朱迎堂;李建星;伊海生;贾全香;赵仁夫;孙南一;张汉文;周庆华;;青藏高原东部玉树隆宝蛇绿混杂岩中早二叠世放射虫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5期 |
2 |
钟立峰;夏斌;崔学军;周国庆;陈根文;韦栋梁;;藏南罗布莎蛇绿岩壳层熔岩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J];大地构造与成矿学;2006年02期 |
3 |
杨经绥,王希斌,史仁灯,许志琴,吴才来;青藏高原北部东昆仑南缘德尔尼蛇绿岩:一个被肢解了的古特提斯洋壳[J];中国地质;2004年03期 |
4 |
杨经绥;白文吉;方青松;戎合;;西藏罗布莎蛇绿岩铬铁矿中的超高压矿物和新矿物(综述)[J];地球学报;2008年03期 |
5 |
赖绍聪;秦江锋;;青藏高原双湖地区二叠系玄武岩地球化学及其大地构造意义[J];地学前缘;2009年02期 |
6 |
边千韬;常承法;郑祥身;;青海可可西里大地构造基本特征[J];地质科学;1997年01期 |
7 |
边千韬,郑祥身,李红生,沙金庚;青海可可西里地区蛇绿岩的时代及形成环境[J];地质论评;1997年04期 |
8 |
边千韬,罗小全,李涤徽,赵大升,陈海泓,徐贵忠,常承法,高延林;青海省阿尼玛卿带布青山蛇绿混杂岩的地球化学性质及形成环境[J];地质学报;2001年01期 |
9 |
付孝悦;青藏特提斯板块构造与含油气盆地[J];石油实验地质;2004年06期 |
|
|
|
|
|
1 |
彭玉鲸;吉林省石头口门硅岩之成因及构造环境[J];吉林地质;2000年04期 |
2 |
王东安,陈瑞君;雅鲁藏布缝合带硅岩的地球化学成因标志及其地质意义[J];沉积学报;1995年01期 |
3 |
赵国连;生物作用在二氧化硅聚集沉淀过程中的意义——以皖南浙西的硅岩为例[J];沉积学报;1999年01期 |
4 |
刘家军,郑明华;热水沉积硅岩的地球化学[J];四川地质学报;1993年02期 |
5 |
赵兵;西秦岭志留系含矿硅岩、灰岩岩石学特征[J];成都理工学院学报;1996年04期 |
6 |
刘家军,郑明华,刘建明,林丽,周渝峰,顾雪祥,张斌;西秦岭寒武系硅岩建造喷流沉积作用与矿质聚集[J];高校地质学报;1998年01期 |
7 |
赵兵;西秦岭铀成矿带中志留系硅岩灰岩的成因研究[J];岩石学报;1997年02期 |
8 |
唐世荣,王东安,李任伟;湘川地区震旦-寒武系硅岩的有机岩石学研究[J];沉积学报;1997年01期 |
9 |
王东安;硅的生物聚集作用[J];地球科学进展;1990年03期 |
10 |
刘家军,郑明华;拉尔玛硅岩型金—铜—铀建造矿床的海底喷流沉积特征及找矿方向[J];四川地质学报;1992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