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早、中泥盆世腕足类、双壳类古生态概貌
【摘要】:正泥盆纪时期广西为陆表海,属华南浅海的一部分,地处赤道附近,气候温暖,为各类生物的生长、发育的良好场所。在该时期尤以腕足类、双壳类最为常见。经过我国古生物学者数十年的研究,使得广西下、中泥盆世腕足动物群不仅成为世界上研究得最为详尽的化石群之一,而且成为该时期地层划分、对比的最主要的依据之一。通过最近十多年对广西早、中泥盆世双壳类的研究,这个在地层划分对比方面曾一度被忽视的化石门类的意义
|
|
|
|
1 |
沈树忠,范炳恒,张小萍;川黔地区长兴阶至三叠系底部的腕足动物化石群落及其控制因素[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1994年04期 |
2 |
陈金华,田中均;非海相双壳类江西蛤(Jiangxiella)首次发现于日本[J];地质学报;2001年04期 |
3 |
邓义楠;王约;陈洪德;侯明才;朱江;赵明胜;;黔北桐梓五峰组观音桥段双壳类和腹足类的生态意义[J];地层学杂志;2010年03期 |
4 |
陈楚震;;西藏三叠纪双壳类的分布和区系[J];古生物学报;1983年03期 |
5 |
宗海;西藏措勤地区早日垩世双壳类新材料[J];古生物学报;1995年01期 |
6 |
苟宗海,石和;四川龙门山中段地区泥盆纪的双壳类化石[J];沉积与特提斯地质;1998年00期 |
7 |
孙海静;杨宇宁;彭进;赵元龙;杨兴莲;;贵阳乌当早奥陶世湄潭组下段腕足动物组合特征[J];贵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1期 |
8 |
李玉文,周本和;我国古老微体双壳类的发现及其意义[J];地质科学;1986年01期 |
9 |
陈金华,F.史蒂勒,小松俊文;二叠纪末大灭绝后双壳类新的辐射[J];科学技术与工程;2003年05期 |
10 |
许人和;和振武;;烟台沿海及其附近地区的螺类和双壳类[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4年02期 |
11 |
江锦祥,徐凤山;香港海区双壳类帘蛤科一新种[J];台湾海峡;1992年04期 |
12 |
刘月英,张文珍,王跃先;太湖及其周围水域的双壳类[J];动物学报;1980年04期 |
13 |
吴小平,欧阳珊,胡起宇;鄱阳湖的双壳类[J];南昌大学学报(理科版);1994年03期 |
14 |
刘春莲;侏罗纪双壳类动物群的分布与古气候和古地理因素[J];古生物学报;1999年04期 |
15 |
邓道贵,韩丽,张海军;皖北地区的双壳类[J];淮北煤师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03期 |
16 |
于非非;余祥勇;王梅芳;周莉;桂建芳;;双壳类的性转换现象及其机理探讨[J];水生生物学报;2007年04期 |
17 |
陈金华;;中国中生代海水进退和双壳类区系[J];地质学报;1982年04期 |
18 |
曾勇;四川华莹山二迭纪腕足动物组合层序[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1983年04期 |
19 |
刘洪军,相建海;几种生化信号物质对双壳类催产效应的研究[J];海洋科学;1994年06期 |
20 |
王莉,刘晓疆;新疆沙尔布尔地区腕足动物的组合带[J];新疆工学院学报;1999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