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蓟县震旦亚界的古地磁特征
【摘要】:在蓟县震旦亚界整个剖面的58个采样点上,采取了158块岩石标本,切制了486个样品。经峰值20—40毫特斯拉的交变磁场检验,测量剩余磁性,求得采样点的古地磁极位置及各岩组的古地磁极平均位置。退磁实验得知,砂岩的剩余磁性很不均匀,交变磁场退磁对它没有作用。紫色微晶白云岩、红色及蛋青色微晶灰岩的剩余磁性较强,且稳定,认为与颜色有关的剩余磁性是原始磁化的结果。测量结果表明:(1)蓟县震旦亚界沉积时期曾出现一次极性倒转,它发生在蓟县系洪水庄组和铁岭组的沉积时期(约11亿年),我们称它为铁岭反极性期。据此,可能与国外前寒武系进行对比;(2)蓟县沉积地层多处于30°S—30°N的低古地理纬度区,为蓟县地区形成大量碳酸盐岩提供了古地理依据。初步建立了蓟县震旦亚代的视古地磁极迁移轨迹。古地磁极从350°E,70°N(19.5亿年)向南、向东移动,在杨庄组(60°E,19°N)返向西。文中也列出了其他作者得到的中国长江峡东地区震旦系的某些结果。可以看出,峡东震旦系的古地磁极恰在蓟县震旦亚代视古地磁极迁移轨迹的向西延长部位,这提供了中国南北方震旦亚界可以上下衔接的旁证。
|
|
|
|
1 |
钱美平;杨伟;真允庆;巫静;;柴达木盆地柴中隐蔽断裂带的成因及其深部找藏[J];地质找矿论丛;2011年02期 |
2 |
邓涛;侯素宽;;中国陆相上新统麻则沟阶[J];地层学杂志;2011年03期 |
3 |
黄天为;张月宝;孙东怀;;超导磁力仪“低压灌加液氦”的方法[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年06期 |
4 |
王晓鸣;颉光普;李强;邱铸鼎;曾志杰;Gary T. TAKEUCHI;王伴月;傅铭楷;Asta ROSENSTRM-FORTELIUS;Hkan WAHLQUIST;董维霖;张春福;王杨;;步林在青海柴达木盆地的早期工作记录——经典脊椎动物化石地点与现代地层框架的解译(英文)[J];古脊椎动物学报;2011年03期 |
5 |
;[J];;年期 |
6 |
;[J];;年期 |
7 |
;[J];;年期 |
8 |
;[J];;年期 |
9 |
;[J];;年期 |
10 |
;[J];;年期 |
11 |
;[J];;年期 |
12 |
;[J];;年期 |
13 |
;[J];;年期 |
14 |
;[J];;年期 |
15 |
;[J];;年期 |
16 |
;[J];;年期 |
17 |
;[J];;年期 |
18 |
;[J];;年期 |
19 |
;[J];;年期 |
20 |
;[J];;年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