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东部构造格架的初步分析
【摘要】:正近几年,我们参加西藏地质局组织领导的一些野外地质调查工作,工作地区涉及拉萨、那曲、山南等地区。本文只是根据近年实际工作,并参考和引用西藏地质局、青海地质局、四川地质局、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综合考察队等兄弟单位的工作成果,试图对西藏东部地区的地质与大地构造轮廓作一梗概分析和介绍。
|
|
|
|
1 |
张秋生
,朱永正;东秦岭古生代蛇绿岩套[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1984年03期 |
2 |
傅维洲;青藏高原的地震分布与震源机制[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1992年02期 |
3 |
陈宣华,王小凤,张青,陈柏林,陈正乐,Harrison TMark,YinAn;郯庐断裂带形成演化的年代学研究[J];长春科技大学学报;2000年03期 |
4 |
张朝文;雅鲁藏布江地缝合线及其褶皱带的构造模式[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1年04期 |
5 |
孙东立
,章炳高;喀喇昆仑—唐古拉区海相侏罗系的几个问题[J];地层学杂志;1979年04期 |
6 |
王义刚
,孙东立
,何国雄;喜马拉雅地区(我国境内)地层研究的新认识[J];地层学杂志;1980年01期 |
7 |
王鸿祯
,刘本培;中国中元古代以来古地理发展的轮廓[J];地层学杂志;1981年02期 |
8 |
吴浩若;西藏南部江孜地区晚白垩世晚期及早第三纪(?)地层[J];地层学杂志;1987年02期 |
9 |
李祥辉,王成善,万晓樵,陶然;藏南江孜县床得剖面侏罗-白垩纪地层层序及地层划分[J];地层学杂志;1999年04期 |
10 |
王春林;初论湖南构造应力场的演化[J];大地构造与成矿学;1981年01期 |
|
|
|
|
|
1 |
魏振声;谭岳岩;;西藏地层概况[A];青藏高原地质文集(2)——地层·古生物——青藏高原地质科学讨论会论文集(一)[C];1979年 |
2 |
王乃文;刘桂芳;陈国铭;;西藏南部羊卓雍错区域地层研究[A];青藏高原地质文集(3)——地层·古生物——青藏高原地质科学讨论会论文集(二)[C];1979年 |
3 |
王乃文;;中国白垩纪特提斯地层学问题[A];青藏高原地质文集(3)——地层·古生物——青藏高原地质科学讨论会论文集(二)[C];1979年 |
4 |
梁寿生;夏金宝;;藏北班戈地区海相白垩系[A];青藏高原地质文集(3)——地层·古生物——青藏高原地质科学讨论会论文集(二)[C];1979年 |
5 |
吴一民;;西藏晚白垩世秋乌煤系初步研究[A];青藏高原地质文集(3)——地层·古生物——青藏高原地质科学讨论会论文集(二)[C];1979年 |
6 |
钱定宇;;试论青藏高原的隆起[A];青藏高原地质文集(1)——构造地质·地质力学[C];1979年 |
7 |
罗中舒;;青藏高原板块构造及其发展模式[A];青藏高原地质文集(1)——构造地质·地质力学[C];1979年 |
8 |
刘雪亚;;青藏高原的成因与板块构造[A];青藏高原地质文集(1)——构造地质·地质力学[C];1979年 |
9 |
张之孟;;喜马拉雅构造[A];青藏高原地质文集(1)——构造地质·地质力学[C];1979年 |
10 |
费鼎;成士兴;郝春荣;任瑞;马俊茹;董云;张雪菊;王梦英;;航磁所反映的西藏中部区域构造特征及印度板块仰冲问题[A];青藏高原地质文集(1)——构造地质·地质力学[C];1979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