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造体系对福建省中生代煤系地层形成和形变的控制作用
【摘要】:正一、福建省主要构造体系该省位于南岭纬向构造带与新华夏系第二隆起带相复合的部位,它们构成了福建省的主要构造格架,对中生代地层形成和形变起主要控制作用。此外,还有华夏系、南北向及山字型等构造体系存在。但它们的规模及其对区域构造的影响都远不及新华夏系和纬向构造体系那样重要。其(图1)。
|
|
|
|
1 |
洪作民;;辽宁构造体系基本特征[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79年03期 |
2 |
李中坚;;安徽庐枞地区构造体系与铁矿分布关系的研究[J];地质力学学报;1982年03期 |
3 |
康玉柱;;中国主要构造体系及控油作用研究[J];中国西部油气地质;2007年01期 |
4 |
刘桂年;吉林东部构造体系与煤田分布关系的初步探讨[J];煤田地质与勘探;1983年01期 |
5 |
周济元,杜思清,魏显贵;江西信丰大桥煤田地区构造体系及找煤方向的探讨[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0年02期 |
6 |
邢无京;;四川盆地西北部构造体系及其复合[J];四川地质学报;1982年02期 |
7 |
康自立;;广西各种主要构造体系及其特征的探讨[J];东华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79年01期 |
8 |
陈仁法,王振才;对广东地区构造体系活动特征及现今区域构造应力场的研究[J];华南地震;1983年01期 |
9 |
柴利根,王舒畋,宋岳雄,朱祥根,曹忠权;南黄海构造体系与油气远景评价[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1982年02期 |
10 |
戴福盛;个旧西矿区构造体系的成生发展及控矿特征[J];矿产与地质;1990年02期 |
11 |
周济元;试论华夏类型构造的体系划分与命名[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79年02期 |
12 |
;湖南醴陵一带构造体系控制煤田形成及分布的初步研究[J];煤田地质与勘探;1975年01期 |
13 |
中南矿冶学院地质系鄂东科研组
,中南冶勘六○八队地质科综合组;湖北鄂城杂岩体地区的构造体系及其与控岩控矿关系的初步认识[J];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79年03期 |
14 |
李东旭
,温长顺;构造复合系统分析[J];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1983年03期 |
15 |
马文华;;湖南省攸县黄、兰矿区构造体系对龙潭组的控制作用[J];煤炭技术;2009年06期 |
16 |
;吉林省松辽平原综合找煤的几点认识[J];煤田地质与勘探;1977年01期 |
17 |
丁松年;;广东省构造体系和煤系分布[J];煤田地质与勘探;1979年04期 |
18 |
孙殿卿;高庆华;邓乃恭;;中生代以来中国大地构造体系与构造运动程式[J];地质学报;1982年03期 |
19 |
严国柱,吴学益,杨树康,马昌和;海南岛主要构造体系的划分及其与石碌式富铁矿成矿关系的探讨[J];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79年03期 |
20 |
奚戍;;应用地质力学方法进行勘探设计工作的几点做法[J];煤田地质与勘探;1979年05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