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摘要】:正青藏高原位于欧亚大陆南部巨型古地中海构造带的东段,是地球表面最高的高原。向有“世界屋脊”之称。由于它的独特的地质构造和复杂的地质结构,很早就引起中外地学界的瞩目。特别是本世纪六十年代以来,随着人们对地球深部构造的探索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兴起,就更被国际地学界视为解决亚洲乃至全球重大地质理论问题的关键地区之一。
|
|
|
|
1 |
赵俊猛;孔见;;青藏高原的隆起[J];西藏人文地理;2005年05期 |
2 |
白文吉;;对造山作用(Orogeny)的质疑Orogeny应被理解为造陆运动[J];今日科苑;2007年11期 |
3 |
杨振宇,Jean Besse,孙知明,赵越;印度支那地块第三纪构造滑移与青藏高原岩石圈构造演化[J];地质学报;1998年02期 |
4 |
谭捍东;姜枚;吴良士;魏文博;;青藏高原电性结构及其对岩石圈研究的意义[J];中国地质;2006年04期 |
5 |
李明森;青藏高源的隆起[J];文明;2004年04期 |
6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简介(3) 喀喇昆仑山——昆仑山地区综合科学考察(青藏高原的形成、演化及其对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影响研究的第三阶段)[J];地球科学进展;1988年05期 |
7 |
彭华;关于青藏高原隆起对中国气候影响的讨论[J];地理研究;1989年03期 |
8 |
曾融生,朱介寿,周兵,丁志峰,何正勤,朱露培,骆循,孙为国;青藏高原及其东部邻区的三维地震波速度结构与大陆碰撞模型[J];地震学报;1992年S1期 |
9 |
李才;黄小鹏;翟庆国;朱同兴;于远山;王根厚;曾庆高;;龙木错—双湖—吉塘板块缝合带与青藏高原冈瓦纳北界[J];地学前缘;2006年04期 |
10 |
周征宇;廖宗廷;;印度板块向欧亚板块俯冲碰撞的新模式及其对青藏高原构造演化的影响[J];沉积与特提斯地质;2005年04期 |
11 |
施美凤;李亚林;黄继钧;;青藏高原主要地体地壳短缩作用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J];地质通报;2010年Z1期 |
12 |
;板块构造学说的先驱Dan Peter Mckenzie教授来华访问并作重要学术演讲[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0年03期 |
13 |
艾印双,郑天愉;青藏高原地震活动及其构造背景[J];地球物理学进展;1997年02期 |
14 |
赖绍聪;青藏高原新生代三阶段造山隆升模式:火成岩岩石学约束[J];矿物学报;2000年02期 |
15 |
吕厚远;王苏民;吴乃琴;童国榜;羊向东;沈才明;李世杰;朱立平;旺罗;;青藏高原错鄂湖2.8Ma来的孢粉记录[J];中国科学D辑;2001年S1期 |
16 |
李炳元,潘保田;青藏高原古地理环境研究[J];地理研究;2002年01期 |
17 |
朱守彪;遗传算法的改进及其在应力场反演中的应用[J];西北地震学报;2005年02期 |
18 |
张文,张卫红,潘起来;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冻结强度的影响因素[J];青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5期 |
19 |
吴青柏;蒋观利;蒲毅彬;邓友生;;青藏高原天然气水合物的形成与多年冻土的关系[J];地质通报;2006年Z1期 |
20 |
张省举;董义国;;青藏高原中东部1∶100万区域重力调查及成果[J];物探与化探;2007年05期 |
|
|
|
|
|
1 |
;前言[A];青藏高原地质文集(6)——超基性岩·铬铁矿[C];1982年 |
2 |
;前言[A];青藏高原地质文集(3)——地层·古生物——青藏高原地质科学讨论会论文集(二)[C];1979年 |
3 |
;前言[A];青藏高原地质文集(4)——第四纪地质·冰川[C];1979年 |
4 |
;前言[A];青藏高原地质文集(2)——地层·古生物——青藏高原地质科学讨论会论文集(一)[C];1979年 |
5 |
;前言[A];青藏高原地质文集(5)[C];1982年 |
6 |
吴功建;肖序常;李廷栋;;青藏高原亚东-格尔木地学断面[A];1990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六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0年 |
7 |
殷跃平;;序[A];青藏高原地质过程与环境灾害效应文集[C];2005年 |
8 |
张省举;;青藏高原中东部1:100万区域重力调查取得的认识(摘要)[A];青藏高原地质过程与环境灾害效应文集[C];2005年 |
9 |
陈虹;黄忠贤;;穿过青藏高原的面波偏振异常及其与速度结构的关系[A];中国地震学会第六次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1996年 |
10 |
沈显杰;;青藏高原构造热演化模型研究[A];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40周年所庆论文集[C];1990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