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碳钢形变及冷却过程中的组织演变
【摘要】:研究了热模拟单向压缩条件下形变温度和形变量对中碳钢微观组织转变的影响。结果表明,形变奥氏体的形变储能随着形变温度的降低和应变速率的升高而增加。当形变温度低于Ad3点(形变时的平衡相变点A3)时,析出形变诱导铁素体(DIF),DIF量随着形变温度的降低而呈反“S”形增加,即先是缓慢增加,随后当形变温度降低到750℃以下时快速增加,当DIF量超过平衡态铁素体量时,其增加趋势趋缓。随着700℃形变量的增加,DIF含量呈“S”形增加,在形变量为0.7时可获得良好的球化组织。DIF析出时扩散排出的碳原子高度富集在铁素体/铁素体界面和铁素体/奥氏体界面。形变后在低于A1温度的等温或控冷过程中,依据形变温度和形变量的不同过冷奥氏体将发生不同类型的转变:1)当形变温度高于Ad3点时,无DIF析出,形变的奥氏体直接转变为铁素体+片层状珠光体。2)当形变温度低于Ad3点但高于Ar3点时,未转变奥氏体转变为铁素体+珠光体+晶界渗碳体,且上述各相的形态和含量受形变温度所影响的奥氏体的形变储能、富碳程度、尺寸及能量与成分起伏等的影响。3)当形变温度在Ar3点附近时,将直接获得铁素体+细小弥散渗碳体的球化体组织。
|
|
|
|
1 |
杨红亮,张质良,I.Ohnaka,H.Yasuda,A.Sugiyama,T.Ohmichi;再熔融加热对亚共晶铝硅合金半固态组织演变的影响[J];中国有色金属学报;2003年05期 |
2 |
刘江文,罗承萍,肖晓玲,陈和兴;ZG35Cr25Ni12NNbRE钢中黑斑组织的成因探讨[J];理化检验.物理分册;2003年01期 |
3 |
边丽萍,李线绒,王裕,赵兴国,梁伟;等通道转角挤压纯铝的组织演变规律研究[J];电子显微学报;2004年04期 |
4 |
田鹏,惠卫军,刘荣佩,张步海,于同仁,苏世怀;形变参数对中碳钢组织演变的影响[J];材料热处理学报;2005年04期 |
5 |
郭强;严红革;陈振华;张辉;;多向锻造技术研究进展[J];材料导报;2007年02期 |
6 |
行舒乐;袁森;王武孝;王强;王欣欣;;变质处理晶粒细化对AZ91镁合金半固态组织演变的影响[J];铸造技术;2009年04期 |
7 |
马飞跃;刘志义;邓才智;柏松;罗虎;李尧;;含微量Zr的Al-Cu-Mg-Ag合金多级均匀化热处理中的组织演变[J];材料热处理学报;2009年03期 |
8 |
隋贤;宋宝韫;李冰;运新兵;高飞;;H65黄铜合金连续挤压过程中的组织和性能演变特征[J];中国有色金属学报;2009年06期 |
9 |
赵一生;高志国;吴德新;何银芬;;θ′相对Al-xCu系铝合金组织与力学性能的影响[J];铸造技术;2010年01期 |
10 |
张迎晖;康永林;于浩;刘晓;方圆;;薄板坯连铸连轧工艺制备TRIP钢的力学性能与组织[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2005年06期 |
11 |
张云祥;张海鸥;王桂兰;赵嘉蓉;;高碳钢线材轧制组织和性能模型的应用[J];特殊钢;2006年04期 |
12 |
张熹;王春旭;刘宪民;史庆南;;18-18-0.5N高氮奥氏体不锈钢冷轧变形过程中的组织演变和形变强化[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2008年08期 |
13 |
艾秀兰;杨军;权高峰;;半固态等温热处理对铸态AZ80镁合金组织的影响[J];中国铸造装备与技术;2009年01期 |
14 |
王瑞权;;AZ91D镁合金半固态浆料制备过程中的组织演变[J];上海有色金属;2009年02期 |
15 |
占云高;乔建生;万发荣;;CSP工艺热轧SPHC组织演变和析出物研究[J];热加工工艺;2009年10期 |
16 |
周乐育;刘雅政;方圆;黄全伟;宋仁伯;;铬对C-Si-Mn-Nb铁素体贝氏体双相钢相变规律的影响[J];钢铁研究学报;2009年07期 |
17 |
田鹏;惠卫军;聂朝胤;于同仁;张步海;;中碳钢在控冷过程中的组织演变[J];金属热处理;2009年08期 |
18 |
郑亚虹;王自东;;定向凝固条件下Al-35%La过共晶合金的组织演变[J];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2010年01期 |
19 |
王瑞权;张大华;张军宝;;AM60B镁合金等温热处理过程中的组织演变[J];有色金属加工;2010年01期 |
20 |
宗影影;黄树晖;罗永胜;单德彬;郭斌;;置氢TC4钛合金等温锻造叶片组织演变规律[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10年07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