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沿海中尺度辐合线对飑线发展影响的数值试验
【摘要】:利用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WRF)中尺度数值模式,结合常规观测资料、地面加密自动气象站资料、云迹风等资料较好地模拟了2006年6月10日严重影响浙江的一次强飑线演变过程,得到了和实况比较接近的飑线中尺度特征,结果表明:强对流活动与边界层内的中尺度辐合有密切联系,除了雷暴出流在其前沿形成的阵风锋外,还模拟得到了宁波东部地区的中尺度气流辐合线(简称宁东辐合线);宁东辐合线呈现出明显的西干东湿、东侧上湿下干和弱的稳定层结特征,其存在阻挡了边界层顶强不稳定的东传;在宁东辐合线东侧的山谷地带,近地面形成一个尺度仅为10~20 km的中尺度垂直闭合环流,该环流导致地面弱的东风气流又反过来加强了宁东辐合线。当之前已存在的雷暴出流形成的阵风锋辐合线与宁东局地辐合线相遇时,形成一条新的阵风锋,边界层之上的湿度显著增强,强不稳定得到逐步释放,加剧了对流的爆发,天气现象进一步加重。
|
|
|
|
1 |
朱星球;应冬梅;;2004年4月23日江西强对流天气过程分析[J];气象与减灾研究;2006年02期 |
2 |
何群英;东高红;贾慧珍;孟冬梅;于莉莉;朱男男;;天津一次突发性局地大暴雨中尺度分析[J];气象;2009年07期 |
3 |
曾志云;潘益农;戴泽军;黎祖贤;许霖;王心中;;“2004.6”湘西北低空急流暴雨的中尺度分析[J];气象科学;2007年S1期 |
4 |
李英;陈联寿;钱传海;杨家康;;登陆台风Rananim(0414)环流内中尺度辐合线的形成和发展研究[J];气象学报;2010年05期 |
5 |
王蕊,贺哲,李庆龙,张青珍;2001年6月河南省两场区域性暴雨过程对比分析[J];河南气象;2002年02期 |
6 |
尹承美;杨芙蓉;刘爱梅;卓鸿;;济南市“7·18”大暴雨成因的中尺度分析[J];山东气象;2007年04期 |
7 |
马红;胡勇;郑翔飚;韩勇怡;;滇东北一次飑线过程的中尺度结构特征[J];气象科学;2010年06期 |
8 |
张海霞;蔡守新;尤凤春;王海峰;;冀南地区一次强对流型强沙尘暴成因分析[J];气象;2007年05期 |
9 |
沈杭锋;翟国庆;朱补全;何斌;徐亚钦;黄旋旋;;浙江沿海中尺度辐合线对飑线发展影响的数值试验[J];大气科学;2010年06期 |
10 |
吴宇华,段昌辉;一次强飑线大风过程分析[J];陕西气象;2002年05期 |
11 |
张小松,李宏波;云南中部一次飑天气过程的雷达回波特征[J];气象;2003年12期 |
12 |
卢保祥,吕奇燊;“2.28”强飑线分析[J];广西气象;1983年06期 |
13 |
韦统健;一次热带飑线过程的雷达回波分析[J];气象科学;1986年02期 |
14 |
陈秀杰,耿勃,叶惠明;一次飑线天气过程的卫星水汽图像特征[J];气象;1998年06期 |
15 |
李刚;利用EN风数据仪正确判断飑线[J];河南气象;2004年01期 |
16 |
应冬梅,郭艳;江西省飑线的雷达回波特征分析[J];气象;2001年03期 |
17 |
孙士型,陈少平,于大峰,汪应琼,仇苏宁;一次飑线过程的卫星云图和雷达回波特征[J];湖北气象;2004年01期 |
18 |
郭继奋,李琳,景淑贞,王孔香;晋中市5月~9月飑线落区预报指标[J];山西气象;2005年01期 |
19 |
赵亚民,魏文秀;飑线群发展的若干特征[J];气象;1984年12期 |
20 |
苏春芹;“9·17”飑线的天气学及物理量场分析[J];广西气象;1994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