苜蓿雄性不育系的回交改良研究
【摘要】:苜蓿雄性不育系杂交制种种子产量低一直是困扰生产应用的重大课题。在多年研究工作基础上,采用多次回交转育法,改良现有苜蓿雄性不育系Ms-4。回交转育一般需要4-5代的分离和选择,主要性状才可稳定。早代选择可以较早地把不利于继续回交的材料淘汰掉,以便集中精力对性状好的材料继续选育。本研究采用细胞形态学方法,分析了回交早代雄性不育株雌蕊育性及与原不育系的差异。在回交一代中得到24株雄性不育植株,其中BC1A1-22和BC1A1-21杂交结实率显著提高,柱头乳突细胞外露面积隆起较大,毛状体细胞也相对长且外展,花柱表皮细胞体积较大,通道细胞排列紧密,雌蕊育性明显提高;采用RAPD技术,分析了亲本及杂交后代基因组DNA遗传差异,获得了与苜蓿雄性不育性相连锁的分子标记MSS126_(400)。这些研究结果为不育系Ms-4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转不育基因、杂交制种和杂交苜蓿的生产应用研究等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今后研究方向:1.采用适宜的分子生物学方法对回交后代进行检测,研究苜蓿雄性不育的遗传规律,探索寻找苜蓿雄性不育的保持系;2.回交早代苜蓿雄性不育株的主要农艺性状配合力与杂种优势分析,筛选出制种产量高的苜蓿雄性不育系和强优势杂交组合;3.尝试应用转基因技术创造新的优良不育系。
|
|
|
|
1 |
马其东,高振生,洪绂曾,王培,孟维国;不同苜蓿地方品种根系发育能力的评价与筛选[J];草业学报;1999年01期 |
2 |
李拥军,苏加楷;中国苜蓿地方品种亲缘关系的研究 Ⅱ.RAPD标记[J];草业学报;1999年03期 |
3 |
马其东,叶建敏;紫花苜蓿栽培管理技术[J];中国奶牛;2001年02期 |
4 |
阎旭东,朱志明,李桂荣,翟玉柱,孔德平,徐玉鹏;六个苜蓿品种特性分析[J];草地学报;2001年04期 |
5 |
保国宝,李娟;苜蓿播种技术[J];青海农技推广;2004年01期 |
6 |
李玉占,梁文举,姜勇;苜蓿化感作用研究进展[J];生态学杂志;2004年05期 |
7 |
秦芳;微波处理对甘肃省4个苜蓿地方品种抗旱性的影响[J];草业科学;2004年11期 |
8 |
张玉发;试论苜蓿生产在我国农业三元种植结构调整中的地位和作用[J];草业科学;1999年02期 |
9 |
郭玉泉,张涛,郑洪丽;黄河三角洲地区苜蓿高产栽培管理措施[J];山东畜牧兽医;1999年06期 |
10 |
张健行,李鸿祥;美国的苜蓿产业(连载之一)[J];中国乳业;2002年05期 |
11 |
朱湘宁,郭继勋,梁存柱,祝廷成;华北平原地区灌溉对苜蓿产量及土壤水分的影响[J];中国草地;2002年06期 |
12 |
李锦华,马振宇,易克贤;93个苜蓿种质的生产性能评定及耐水肥高产品种筛选[J];中兽医医药杂志;2003年S1期 |
13 |
李萌,薛丰刚,张建平;牧草栽培管理技术及效益分析系列之一——紫花苜蓿[J];吉林畜牧兽医;2004年01期 |
14 |
黄济东;苜蓿的适宜收割次数与日期[J];新疆农业科学;1965年06期 |
15 |
;内蒙古自治区草原1号苜蓿的地方标准[J];中国草地;1995年03期 |
16 |
陈凤林;俄罗斯最新育成的二个苜蓿品种[J];内蒙古草业;1998年Z1期 |
17 |
高杰;苜蓿机械化种植技术[J];农村牧区机械化;2004年04期 |
18 |
曾凡枝;田丽萍;薛琳;;苜蓿叶蛋白研究概述[J];安徽农学通报;2007年07期 |
19 |
杨一芃;张霞;;苜蓿的栽培管理[J];农业技术与装备;2011年11期 |
20 |
朱树秀,杨志忠,石玉瑚;新疆大叶苜蓿氮行为的研究[J];中国核科技报告;1994年S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