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空间诱变SP_2代品质性状变异规律初步分析
【摘要】:正 20世纪80年代后期,我国开展空间诱变育种,从诱变后代选取了很多明显的性状变异的育种材料,选育出一大批新的高产、优质品种,为我国的水稻生产做出了巨大贡献。但由于品质性状的分析步骤繁琐,诱变早代较难开展,因此对空间诱变后品质性状的变异规律极少报道。本研究选用籼稻品种“籼小占”、“胜巴丝苗”经返回式卫星搭载处理,在观察SP_2代农艺性状变异的基础上,重点对单株蒸煮品质性状变异进行了分析,旨在了解空间诱变技术在水稻品质改良上的可行性。结果表明:籼稻品种“籼小占”、“胜巴丝苗”经空间诱变后,SP_2代单株出现了丰富的品质变异,在“籼小占”诱
|
|
|
|
1 |
周汉钦;潘大建;范芝兰;刘传光;李晨;陈建酉;;特种稻新品种航香糯的选育[J];核农学报;2011年03期 |
2 |
亢玲;袁汉民;陈东升;王晓亮;张维军;来长凯;赵桂珍;;小麦宁春4号及其亲本农艺性状·品质性状及相关背景基因的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05期 |
3 |
冯鹏;刘荣堂;张蕴薇;;分子标记技术在植物空间诱变育种机理研究中的应用[J];草原与草坪;2008年02期 |
4 |
孙焕;马浩波;李雪君;丁燕芳;;航天育种发展概况及其在烟草上的应用展望[J];中国种业;2009年10期 |
5 |
尹淑霞;韩烈保;;分子标记及其在植物空间诱变育种研究中的应用[J];生物技术通报;2006年01期 |
6 |
亢玲;袁汉民;陈东升;王晓亮;张维军;来长凯;赵桂珍;;小麦种质资源宁春4号及其亲本农艺性状·品质性状及相关背景基因的研究(英文)[J];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2010年Z1期 |
7 |
张采波;荣廷昭;曹墨菊;;2011年第2期《遗传》封面说明[J];遗传;2011年02期 |
8 |
花欣;尹淑霞;;空间诱变育种的研究现状与展望[J];山东农业科学;2011年04期 |
9 |
张其鲁,夏光敏,权太勇,张元国,李方贤,李法孟;小麦与长穗偃麦草(高冰草)体细胞杂种后代的性状变异及选育[J];麦类作物学报;2005年06期 |
10 |
徐建龙,林贻滋,奚永安,蒋兴村,李金国;水稻空间诱变育种的研究[J];核农学报;1997年01期 |
11 |
杨祁云;王慧;林佩珍;朱小源;陈志强;;水稻空间诱变育种抗稻瘟病研究[J];植物保护学报;2005年03期 |
12 |
肖武名;杨祁云;陈志强;林佩珍;王慧;;水稻空间诱变育种抗稻瘟病研究进展[J];仲恺农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
13 |
白琪林;陈绍江;戴景瑞;;我国常用玉米自交系秸秆品质性状及其相关分析[J];作物学报;2007年11期 |
14 |
闫绍鹏;刘雪梅;宋兴舜;王秋玉;;分子标记技术在植物空间诱变育种研究中的应用[J];林业实用技术;2009年07期 |
15 |
白昌军;刘国道;陈志权;严琳玲;姚庆群;;热研20号太空柱花草选育研究报告[J];热带作物学报;2011年01期 |
16 |
李常银;孙野青;杨谦;;空间生物学研究进展[J];哈尔滨建筑大学学报;2003年04期 |
17 |
石培春,张薇,曹连莆,王光利,李英枫;小麦RIL群体中籽粒蛋白质组分的分离与主要品质性状的相关分析[J];石河子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4期 |
18 |
;黑龙江省农科院利用航天高新技木成功培育3个农作物新品种[J];麦类文摘.种业导报;2005年05期 |
19 |
卫增泉;颉红梅;安田仲宏;藤高和信;梅曼彤;庄楚雄;;用于空间诱变育种机理研究的标定实验[J];核技术;2006年09期 |
20 |
刘录祥;赵林姝;郭会君;;作物航天育种研究现状与展望[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07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