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克芦丁降解动力学研究
【摘要】:目的: 研究曲克芦丁在不同条件下的稳定性。方法 (1)研究了曲克芦丁在100℃时的热降解动力学。(2)采用温度加速试验法(单点法)研究了曲克芦丁在25℃时的降解动力学。(3)采用温度加速试验法研究了曲克芦丁的酸碱降解动力学,设计了pH值为1、3、5、9、11、13等六个条件。结果 (1)曲克芦丁在100℃时的反应速率常数k为4.82×10-2d-1, t0.9为2.2(d)。(2)25℃的反应速率常数k为1.3458×10-4d-1,t0.9为783(d)。(3)曲克芦丁在各个条件下25℃时的反应速率常数分别为7.8196×10-5,5.5277×10-5,5.6040×10-6,9.0199×10-5,9.6511×10-5,2.4264×10-4(h-1),t0.9分别为56.1、 79.4、783.4、48.7、45.5、18.1(d)。结论 (1)曲克芦丁在100℃时不稳定。(2)曲克芦丁在25℃时比较稳定。(3)曲克芦丁在中性和弱酸性条件下稳定,而在强酸性和碱性条件下不稳定。
|
|
|
|
1 |
张惠芳;曲克芦丁注射液致过敏性喉头水肿1例[J];医药导报;2000年04期 |
2 |
;关于地标升国标品种曲克芦丁质量标准(草案)意见征询[J];中国药品标准;2001年01期 |
3 |
刘同华,卢来春;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曲克芦丁注射剂的含量[J];中国药房;2004年06期 |
4 |
周肖龙;曲克芦丁氯化钠注射液致严重过敏反应1例[J];中国临床药学杂志;2002年03期 |
5 |
戴华;曲克芦丁注射液致肝功能异常[J];药物不良反应杂志;2003年03期 |
6 |
陆伟根,黄晓钟,王大林,张柏根;曲克芦丁颗粒剂的特性及临床效果[J];中国新药杂志;2004年10期 |
7 |
赵风学,李洪兰;曲克芦丁引起过敏反应1例报告[J];中国乡村医药;2003年05期 |
8 |
王艳宁;曲克芦丁注射液与2种注射液配伍的稳定性考察[J];中国药房;2005年10期 |
9 |
李勃;王玉刚;乔立娟;吴爱华;;曲克芦丁注射液的稳定性研究[J];北方药学;2006年03期 |
10 |
戴开圣,陈玉美;不同厂家曲克芦丁片的体外溶出度考察[J];医药导报;2004年03期 |
11 |
杜钰;曲克芦丁致皮肤过敏1例[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5年22期 |
12 |
陈芸;;静滴曲克芦丁过敏反应2例报告[J];中国民康医学;2007年01期 |
13 |
全红,白小红,杨雪;双波长分光光度法测定曲克芦丁片中曲克芦丁和微量芦丁的含量[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05年05期 |
14 |
陈朝,张雷,张振家,陈涌江,梁毅;曲克芦丁注射液细菌内毒素检查法的研究[J];医药导报;2004年12期 |
15 |
王远方;李春秋;单霞;;曲克芦丁致变态反应1例[J];医药导报;2006年06期 |
16 |
李成;;曲克芦丁注射液与2种注射液配伍的稳定性考察[J];山西医药杂志(下半月刊);2007年09期 |
17 |
吕辉;利多卡因合用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眩晕[J];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1998年01期 |
18 |
周红梅;张东玲;;静脉滴注曲克芦丁致过敏反应1例[J];中国民间疗法;2008年08期 |
19 |
高观月,钟德桥,曾明贤;曲克芦丁对家兔血脂及动脉粥样斑块形成的影响[J];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1991年04期 |
20 |
王斌哲;王瑞华;;曲克芦丁(维脑路通)致肝损伤1例[J];西北国防医学杂志;2010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