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睾吸虫的种群生态及其与家鸭宿主的数量关系(摘要)
【摘要】:对在5366只鸭胆囊中检获的东方次睾吸虫和台湾次睾吸虫进行的统计生态学分析表明:台湾次睾吸虫的总感染率、强度和密度均高于东方次睾吸虫(P0.01)。台湾次睾吸虫是家鸭次睾吸虫中的优势种。两种吸虫的分布型经两种方法计算和拟合,符合聚集分布中的负二项分布。两种次睾吸虫亲和性极小,而呈显著负相关(P0.01)。相关分析表明在混合感染时,两种吸虫感染强度间的相互关系在多数范围内呈显著负相关(P0.05)。感染强度与阳性家鸭频次亦成显著负相关(P0.05)
|
|
|
|
1 |
王寿昆;;福州地区家鸭次睾吸虫流行病学的调查研究[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2年03期 |
2 |
左仰贤,宋学林,林一玉,涂毅;云南省家鸭球虫种类的调查[J];中国兽医科技;1990年09期 |
3 |
苏文金;杨淑青;杜娟;姚虹;刘海燕;;家鸭粪便正常菌群的研究[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1991年01期 |
4 |
张峰山,陈永明,潘新玉,杨继宗,金美玲,蔡毅娟;浙江家鸭体内发现谢氏平体吸虫[J];中国兽医科技;1985年03期 |
5 |
王放银;蛋氨酸对家鸭的作用[J];邵阳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0年03期 |
6 |
潘玲,李槿年,于爱琳,张书龙;家鸭胴体空肠弯曲菌及沙门氏菌污染情况调查[J];中国动物检疫;1992年02期 |
7 |
仇保丰;刘武杰;彭大新;胡顺林;刘秀梵;;近年来华东地区家鸭中禽流感病毒的亚型分布[J];微生物学报;2008年10期 |
8 |
潘新玉,张峰山;家鸭体内光睾属吸虫一新种[J];中国兽医科技;1989年08期 |
9 |
管生;饲养野鸭与家鸭的不同关键技术[J];中国禽业导刊;1998年06期 |
10 |
谭亲毅;;重庆地区家鸭种质资源的多样性及其主要特征[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10期 |
11 |
张翠阁;与《浙江家鸭体内发现谢氏平体吸虫》一文作者商榷[J];中国兽医科技;1985年09期 |
12 |
赵国磐;佟屏亚;;漫话中国养鸭史[J];古今农业;1989年02期 |
13 |
胡健德,侯光;秋沙胃瘤线虫在新疆家鸭体内的发现[J];中国兽医科技;1985年09期 |
14 |
熊淑慧;邱祥聘;曾凡同;;四川麻鸭染色体组型分析[J];四川农业大学学报;1987年02期 |
15 |
李琼璋;莲花白鹅和家鸭体内吸虫类的研究——包括背孔科一新种和两个国内新发现种的叙述[J];畜牧兽医学报;1988年02期 |
16 |
李安兴;孔繁瑶;索勋;殷佩云;;菲莱氏温扬球虫(Wenyonella philiplevinei)大配子发育的超微结构研究[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1993年02期 |
17 |
郑厚旌,樊云峰,刘军;郑州地区家鸭EDS-76血清学调查[J];中国预防兽医学报;1994年01期 |
18 |
郑文竹,潘丽娉,张松踪;几种家鸭血清无机磷含量及碱性磷酸酶同工酶的比较[J];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8年02期 |
19 |
谢麟,张碧莲;防治家鸭蠕虫病提高养鸭经济效益的研究——Ⅱ.国产丙硫苯咪唑对家鸭蠕虫的驱虫效益试验[J];西南农业学报;1990年01期 |
20 |
刘石泉,余炉善;江西家鸭球虫种类的研究[J];江西畜牧兽医杂志;1995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