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米波雷达资料融化层亮带特征的分析及识别
【摘要】:云的融化层亮带位置、厚度及其回波强度的垂直结构变化信息对于云和降水物理研究、人工影响天气指挥和效果评估,数值模拟云参数化均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为了了解云层融化层高度的精确位置,本文根据云雷达在广东、河北、吉林等不同云过程总计456个例分析(其中确认融化层明显个例34次),系统分析云雷达探测到融化层亮带宏观参量的统计情况,包括融化层厚度、反射率因子在融化层强度变化、退偏振因子在融化层的强度变化,并提出了一种结合垂直探测的云雷达探测到的雷达反射率因子(Z)和退偏振因子(Ldr)垂直廓线数据,根据参量在融化层附近显著变化特性,识别零度层亮带高度和厚度的算法。同时选取个例对应观测时刻探空资料观测的0°层高度进行对比,反演的融化层高度等参数同实际情况比较接近,位于探空资料观测的0°层下方,而且退偏振因子对融化层的敏感程度大于反射率因子。
|
|
|
|
1 |
林长城,汤达章;华南前汛期福建古田地区0℃云层亮带特征的分析[J];热带气象学报;1991年02期 |
2 |
李子华,夏晓青,章晴,马建辉;梅雨锋云系亮带的初步研究[J];气象科学;1986年01期 |
3 |
邵伟军;浅谈零度层亮带的成因及其对降水预报的作用[J];浙江气象;1998年02期 |
4 |
姜冬梅;雷达定量测量降水中0℃层亮带对测定区域降水量的影响[J];山东气象;1994年02期 |
5 |
陈明轩;高峰;;利用一种自动识别算法移除天气雷达反射率因子中的亮带[J];应用气象学报;2006年02期 |
6 |
刘黎平,王致君,钱永甫;C波段双线偏振雷达退偏振因子的应用潜力[J];高原气象;1997年04期 |
7 |
黄美元,洪延超,吴玉霞,徐华英;梅雨锋云系和降水的若干研究[J];大气科学;1987年01期 |
8 |
黄美元,洪延超;在梅雨锋云系内层状云回波结构及其降水的不均匀性[J];气象学报;1984年01期 |
9 |
李江波;李根娥;裴雨杰;王福霞;王新龙;文杰;;一次春季强寒潮的降水相态变化分析[J];气象;2009年07期 |
10 |
赵瑞金;张沛源;史锐;董保华;;石家庄地区反射率因子垂直廓线特征分析[J];气象科技;2008年05期 |
11 |
孙晓光;刘宪勋;贺宏兵;程周杰;;毫米波测云雷达融化层自动识别技术[J];气象;2011年06期 |
12 |
鲍玉章;从雷达上的0℃层亮带看西藏高原层状云降水事实[J];气象;1987年08期 |
13 |
葛润生;云的雷达探测[J];气象;1981年06期 |
14 |
易仕明;介绍一则群众看天经验[J];气象;1975年01期 |
15 |
牛淑贞,赵培娟,席世平;河南省春秋季适宜人工增雨作业的雷达回波特征[J];河南气象;2000年01期 |
16 |
金鑫,朱元竞,王振会;双基雷达联合探测降水廓线的研究[J];气候与环境研究;2001年02期 |
17 |
江玉华;西南涡大—暴雨雷达回波特征[J];气象;1991年10期 |
18 |
吴涛;吴翠红;万玉发;舒防国;;用雷达反射率作对流性降水和层状云降水自动分类[J];气象科技;2006年05期 |
19 |
仲凌志;刘黎平;葛润生;冯胜;;毫米波测云雷达的系统定标和探测能力研究[J];气象学报;2011年02期 |
20 |
彭亮;陈洪滨;李柏;;模糊逻辑法在3mm云雷达反演云中水凝物粒子相态中的应用[J];遥感技术与应用;2011年05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