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缺血炎症反应的形态学变化及“醒脑开窍”针法的干预效应
【摘要】:[目的]探讨"醒脑开窍"针法治疗脑缺血的机理。[方法]以热凝法阻断一侧大脑中动脉造成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模型,采用形态学方法观察缺血侧脑组织炎症反应及针刺的干预效应。[结果]缺血后缺血侧脑组织出现坏死,并伴有炎细胞粘附及浸润现象(以中性粒细胞为主),随着缺血时间的延长,脑组织坏死范围逐渐扩大,炎症反应也逐渐严重,坏死灶扩大的时程与缺血区中性粒细胞浸润的时程密切相关:针刺后缺血半影区可见较多新生的毛细血管,与同时段模型组比较,针刺组坏死灶范围较小,炎细胞粘附及浸润的程度明显减轻。[结论]"醒脑开窍"针法可抑制炎细胞的粘附及浸润,促进侧支循环的建立,减小坏死灶面积,对缺血脑组织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
|
|
|
1 |
韩辉,吴丽敏,涂晋文,韩明向;人参川芎嗪注射液对局灶性大鼠脑梗死ET-1、TNF-α、IL-1β含量的影响[J];安徽医药;2005年01期 |
2 |
张茁,贺建华,毕齐,冯立群,李正光,高天理,刘水平,王薇,张亮,杨威;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塞的初步报道[J];北京医学;1997年01期 |
3 |
张娜,朱晓磊,李澎涛,贾旭,蒋玉凤;胆酸、栀子苷及配伍对大鼠缺血再灌注脑组织TNF-α、IL-1β和ICAM-1含量的影响[J];中国医药学报;2003年08期 |
4 |
陈秀英,袁小英,王志宁;16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关系[J];重庆医学;2004年03期 |
5 |
曹姣妃,刘宁,梁德胜,裴世澄;急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清hs-CRP,TNF-α和IL-6的动态变化及临床意义[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4年02期 |
6 |
杨婷,饶志仁,鞠躬;大鼠脑组织微注射红藻氨酸与γ-刀照射后GFAP反应变化[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1999年06期 |
7 |
孙卫亚;;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及TNF-α浓度变化的临床研究[J];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2006年02期 |
8 |
桂芗湘,陈杨,王传森,孙绍江,黄万胜;低能量氦氖激光治疗脑梗塞后外周血T细胞亚群的研究[J];贵州医药;1997年06期 |
9 |
宋为群,赵明祥,刘芳;急性脑梗塞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IL-8测定的临床意义[J];贵州医药;2001年04期 |
10 |
许治强,谭春燕,李敏,梁燕玲,匡永峰,李斌;急性脑血管病抗心磷脂抗体与肿瘤坏死因子的变化及其相互关系[J];广州医药;2001年02期 |
|
|
|
|
|
1 |
袁红;宋颖;任秀君;卢峻;;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炎症免疫机制的研究[A];第三届全国刺络放血学术研讨会暨首届亚洲刺络放血学术研讨会暨高等中医药院校创新教材《实验针灸学》教材编写会论文集[C];2007年 |
|
|
|
|
|
1 |
霍则军;电针对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免疫指标的影响[J];长春中医学院学报;2000年02期 |
2 |
韦启后,覃志坚,覃淑云;急性脑缺血性大鼠细胞免疫功能初探[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2年02期 |
3 |
张淑玲,常全忠,张淑玲,霍展样;急性脑缺血性小鼠免疫功能的研究[J];上海免疫学杂志;1997年03期 |
4 |
王舒;王占奎;倪光夏;;“醒脑开窍”针法对局灶性缺血再灌注大鼠脑组织形态结构变化的影响[J];上海针灸杂志;2006年04期 |
5 |
陆元桴,陈汉平,杨蕊英,项雅梅,程国祥,邵伟文,严华,王瑞生,王正昌,黄健;针灸对虚证机体NK细胞免疫功能的调节及其机理探讨[J];上海中医药杂志;1990年01期 |
6 |
王武祥!300193,胡晓琳!300193,贾志杰!300193,肖振霞!300193;中风患者针刺治疗前后T细胞亚群的比较[J];天津中医;2000年04期 |
7 |
程玲,骆明军,明建扩,陈邦国;电针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缺血脑区IL-1β和TNF-α mRNA表达的调节[J];针刺研究;2003年03期 |
8 |
于海波;杨卓欣;王玲;皮敏;饶晓丹;;电针任脉腧穴对脑缺血大鼠海马星形胶质细胞的调节效应[J];中国临床康复;2006年31期 |
9 |
张予阳;刘岩;付守廷;;脑缺血与炎症反应[J];中国药理学通报;2006年01期 |
10 |
李熳,施静,刘晓春,王丽娜,张静,李玲俐,关新民;电针对大鼠针刺穴位、穴旁和炎性痛病灶皮下肥大细胞数量的影响[J];中国针灸;2003年10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