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河中游临泽绿洲边缘土地退耕还草的生态效应
【摘要】:退耕还林还草是防止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的一项重大举措。黑河流域中游边缘绿洲带土壤风蚀严重,生态环境脆弱,是中国北方沙尘暴的发生源地之一。该区域农田土壤为灌耕风沙土和灰棕漠土,结构松散,肥力低下,保水性能差,农作物生产依赖于高量的化肥和灌溉用水投入,资源利用效率低,退耕还草是合理利用水土资源、改善区域环境的适宜选择。对农田风蚀的观测表明,在春季大风天气,苜蓿地风蚀输沙量仅为春耕裸露农田的O.4%;退耕5年的苜蓿地较相邻农田土壤有机碳含量明显提高,表层(0~20 cm)土壤碳的固存率平均为0.47 mg·ha~(-1)·a~(-1),表明中国北方大面积实施的退耕还林还草可以显著贡献于大气CO_2的固存;退耕苜蓿地较小麦和玉米地,分别减少灌溉量940 m~3·ha~(-1)和4800 m~3·h~(-1),有明显的节水效应。
|
|
|
|
1 |
韩永伟,韩建国,张蕴薇,王堃;农牧交错带退耕还草对土壤淀粉酶和脲酶活性的影响[J];草地学报;2005年01期 |
2 |
黄全成;做好退耕还草工作 推动甘肃草畜业发展[J];甘肃农业;2000年12期 |
3 |
邱宣林,柳忠国;天全退耕还草初见成效[J];四川畜牧兽医;2001年02期 |
4 |
任健,毕玉芬;退耕还草地牧草种子生产技术探讨[J];种子;2002年05期 |
5 |
刘仲昌;临夏县退耕还草与科学养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草食动物;2004年S1期 |
6 |
赵康明;墨江县生态建设应从退耕还草产业起步[J];云南畜牧兽医;2001年04期 |
7 |
黄树平,张新全;退耕还草、种草养畜大有可为[J];畜禽业;1999年10期 |
8 |
龚成海,周莲;青海湖盆地退耕还草的必要性及对策[J];青海草业;2001年03期 |
9 |
胡宝航;王河套村退耕还草发展奶牛[J];新农业;2001年06期 |
10 |
李国富;利用资源优势发展生态效益型畜牧业[J];内蒙古煤炭经济;2002年01期 |
11 |
王继春,兰德荣,梁进,毕玉芬,陈功,罗富成;金沙江流域退耕还草效益分析[J];草业科学;2004年12期 |
12 |
孟宪政,万占全;我国中西部的开发与奶业发展战略的选择——走退耕还草发展奶业之路[J];甘肃农业;2000年10期 |
13 |
孟宪政,万占全;我国中西部的开发与奶业发展战略的选择——走退耕还草发展奶业之路[J];甘肃农业;2001年S1期 |
14 |
周祚平,刘朝富,刘伯云;退耕还草保水土 以草养畜发“洋财”[J];山区开发;2002年02期 |
15 |
骆进仁;美国等国家在土地开发利用中的经验、教训及启示[J];甘肃农业;2004年03期 |
16 |
文仕康,葛丽琼,胡玉红;西昌市退耕还草工作现状及对策[J];西昌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1期 |
17 |
胡胜平;山区丘陵地区退耕还草模式初探[J];中国牧业通讯;2001年11期 |
18 |
孙德成,张志英;通辽地区已垦草原现状与退耕还草效果分析[J];草业科学;2005年03期 |
19 |
黄树平,张新全;退耕还草种草养畜大有可为[J];四川畜牧兽医;1999年07期 |
20 |
王波,傅友谊,王春媛;双辽市草原面积减少的原因及其退耕还草途径探讨[J];草业科学;2002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