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内含子长度多态性标记与栽培稻F_1花粉育性基因座连锁
【摘要】:本研究利用两份栽培稻(Oryza sativa L.)种质HITAR005和IRGC20509杂交建立了含有500 个单株的F2群体,采用内含子长度多态性标记对F2群体中的117株进行了标记基因型分析。研究发现一个内含子长度多态性标记,RI01594,其标记座位上与父本(IRGC20509)相同基因型的纯合植株完全消失,且母本纯合基因型植株与杂合基因型植株的比率符合1:1(x2c=0.90,X2cX20.05),表现出一种明显的偏分离现象。分析该分子标记所在的目的序列,RI01954标记所位于的基因含有3个内含子是一个功能未知的转录因子,粳稻Nipponbare(日本晴)在该基因的第3个内含子序列与籼稻9311的序列相比有24个碱基的缺失。进一步分析RI01954标记的PCR产物表明,发现消失的纯合植株基因型偏向于粳稻Nipponbarc(日本晴)。结合供试的F2群体的花粉育性检测结果,初步表明RI01594标记与栽培稻F1花粉育性基因座连锁,与F1花粉不育基因座连锁的遗传距离小于0.5cM,推测与RI01954标记连锁的栽培稻的F1花粉不育性基因座是一个新的杂种不育位点。
|
|
|
|
1 |
渡部忠世;尹绍亭;;西双版纳的野生稻和栽培稻(下)[J];云南农业科技;1985年05期 |
2 |
滕胜,张雪琴,颜秋生;栽培稻与药用野生稻体细胞杂种花粉败育过程的观察[J];中国农业科学;1998年04期 |
3 |
庞汉华;栽培稻与野生稻杂交花培创新种质的研究[J];中国种业;1999年02期 |
4 |
牟永抗;秕和穗——野生稻与栽培稻的考古学读识[J];农业考古;2005年01期 |
5 |
邱小芬;刘虹;覃瑞;陈雁;;利用栽培稻基因组DNA对非洲野生稻进行染色体荧光原位杂交分析[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10年05期 |
6 |
卢永根,万常炤,张桂权;我国三个野生稻种粗线期核型的研究[J];中国水稻科学;1990年03期 |
7 |
甄海,吴东辉,苏倩,张惠琼;广东省栽培稻米质性状的相关分析[J];广东农业科学;1996年06期 |
8 |
罗利军;栽培稻抗旱研究策略[J];世界农业;2000年12期 |
9 |
黄运平,覃瑞;野生稻资源的研究与利用[J];湖北农业科学;2002年04期 |
10 |
余新桥;梅捍卫;刘康;李明寿;梁文兵;罗利军;;优质节水抗旱雄性不育系“沪旱1A”的选育与利用[J];上海农业学报;2006年02期 |
11 |
高露;王德彬;刘新琼;覃瑞;;栽培稻、斑点野生稻、药用野生稻基因组比较分析[J];湖北农业科学;2007年04期 |
12 |
李金英;马殿荣;吴云艳;马巍;陈温福;;杂草稻与栽培稻对氮素营养竞争的初步研究[J];北方水稻;2010年03期 |
13 |
徐宁;洪亚辉;丁君辉;夏石头;程鹏;;野生稻与栽培稻根、叶内源激素特性研究[J];湖南农业科学;2011年11期 |
14 |
骆寿生;缪国华;唐锡华;;栽培稻和野生稻种胚蛋白质特性与凝集素活性的比较[J];上海农业学报;1986年03期 |
15 |
李容柏;;栽野稻杂交后代几个主要性状传递规律的探讨[J];广西农业科学;1988年06期 |
16 |
钟代彬,罗利军,郭龙彪,梅捍卫,王一平,应存山;稻属种间杂种(Oryza sativa×O.officinalis)回交世代的形态学研究[J];浙江农业学报;1997年04期 |
17 |
秋本正博,森岛启子;栽培稻的渐渗引起野生稻遗传侵蚀和栖生地的破坏[J];农业考古;1998年01期 |
18 |
李晨,孙传清,穆平,陈亮,王象坤;栽培稻与普遍野生稻两个重要分类性状花药长度和柱头外露率的QTL分析[J];遗传学报;2001年08期 |
19 |
汤圣祥,魏兴华,江云珠,余汉勇,王一平,袁筱萍;中国台湾栽培稻种质资源的等位酶遗传多样性[J];中国农业科学;2005年03期 |
20 |
王爱云,陈冬玲,蔡得田;远缘杂交和异源多倍体化技术在水稻育种中的应用[J];武汉植物学研究;2005年05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