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光孤子通信技术
【摘要】:光孤子通信具有容量大、误码率低、抗干扰能力强、不用中继站等特点,被认为是最有发展前途的下一代通信技术之一。文章介绍了孤子的发现,光孤子通信系统工作原理,探析了光孤子通信中的若干关键技术,并对该技术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总结,对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
|
|
|
1 |
代红英,汪仲清;光纤孤立子与光孤子通信[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6期 |
2 |
钟卫平;全光非线性光孤子通信系统技术[J];物理;1999年10期 |
3 |
汤炳书,沈廷根,方云团;纳米光纤与光孤子通信探讨[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2期 |
4 |
余建军,杨伯君,李朝晖,于丽,张晓光,管克俭;2.5Gb/s,52km 的光孤子通信实验系统[J];高技术通讯;1998年07期 |
5 |
吴芳
,泽明
,慈振;新一代通信技术:光纤孤子通信[J];华东科技;1995年08期 |
6 |
黄虎清,潘珂;超长距离光孤子通信系统的性能分析[J];南京邮电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年01期 |
7 |
全宏俊;光纤中毫微微秒暗孤子波[J];激光杂志;1996年04期 |
8 |
全宏俊;光纤中四阶色散决定的暗孤子波[J];湘潭大学自然科学学报;1996年04期 |
9 |
钟卫平,陈国定;全光非线性光孤子通信[J];广东通信技术;1996年02期 |
10 |
李先源;光纤通信技术的发展趋势[J];世界电信;1997年05期 |
11 |
汪业衡;光孤子通信研究20年[J];光纤与电缆及其应用技术;1994年03期 |
12 |
陈希允;邵钟浩;;采用光相位共轭减少光孤子传输系统中的Gorden-Haus定时抖动[J];现代传输;2007年01期 |
13 |
赵锐;;浅谈光纤通信的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J];科技致富向导;2011年18期 |
14 |
;光纤通信[J];中国光学与应用光学文摘;1994年04期 |
15 |
朱丁安;光孤子光纤通信[J];电信技术;1999年04期 |
16 |
王亚民;光纤孤子通信理论与技术研究[J];西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年03期 |
17 |
于洋,刘喜斌;光孤子通信及其关键技术[J];通讯世界;2000年11期 |
18 |
黄虎清;计算光孤子定时抖动的一种新方法[J];南京邮电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年03期 |
19 |
王润轩;非线性光孤子通信技术研究[J];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2003年06期 |
20 |
李卿;光通信的未来生力军——光孤子通信[J];现代物理知识;2004年06期 |
|
|
|
|
|
1 |
吴辉;陈金鹰;;浅析光孤子通信技术[A];四川省通信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
2 |
杨祥林;;光孤子通信技术的发展[A];全国第十次光纤通信暨第十一届集成光学学术会议(OFCIO’2001)论文集[C];2001年 |
3 |
冯璐;;面向21世纪的非线性光纤光孤子通信[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上册)[C];1999年 |
4 |
岳炳良;田彬;;战略光纤通信系统若干技术的探讨[A];江苏省通信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
5 |
杨祥林;蔡炬;;走向商用化的光孤子通信技术[A];全国第十一次光纤通信暨第十二届集成光学学术会议(OFCIO’2003)论文集[C];2003年 |
6 |
张鹏;;光孤子在传输中相互作用的研究[A];全国第十二次光纤通信暨第十三届集成光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
7 |
柴常;;高阶效应对脉冲压缩的影响[A];全国第十三次光纤通信暨第十四届集成光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
8 |
王志斌;李志全;阎丽娟;牛立勇;;光孤子通信的基础研究[A];2004全国光学与光电子学学术研讨会、2005全国光学与光电子学学术研讨会、广西光学学会成立20周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
9 |
尧长青;都明;冯涛;;光纤通信的发展趋势[A];四川省通信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
10 |
张万春;;光纤制造技术发展的回顾与展望[A];中国通信学会2001年光缆电缆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1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