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账户与薪酬激励效应研究
【摘要】:1980年,芝加哥大学著名行为金融和行为经济学家理查德·萨勒首次提出“PsychicAccounting(心理账户)”概念,用于解释个体在消费决策时为什么会受到“沉没成本效应(sunkcosteffect)”的影响。他认为人们在决策时之所以受到“沉没成本”的影响,是因为人们在考虑决策结果时,把过去发生的费用和现在的费用放在同一个心理账户里估价。198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丹尼尔·卡尼曼(DannielKahneman)及其合作者特韦尔斯基(AmosTversky)在《科学》杂志发表论文,研究人们决策判断过程的认知心理规律。卡尼曼认为,心理账户是人们在心理上对结果(尤其是经济结果)的分类记账、编码、估价和预算等过程。1985年,萨勒教授(RichardThaler)发表“心理账户与消费者行为选择”一文,正式提出了“心理账户”理论。他系统地分析了心理账户现象,以及心理账户如何导致个体违背最简单的理性经济规律。
【相似文献】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