谱元大气动力学框架物理过程的引进和中期天气的数值模拟试验
【摘要】:在一个利用谱元方法求解大气运动方程组的数值模式动力学框架的基础上,引进了大尺度降水、对流降水、辐射传输及边界层过程等必需的物理过程,并以2003年6月22日08 时的 NCEP 再分析结果为初值进行了10d 的数值模拟试验.利用 NCEP 再分析资料和卫星遥感反演降水资料对模拟结果进行了初步检验.
|
|
|
|
1 |
袁建强,孙照渤,章基嘉,陈葆德;水平扩散对东西风带模拟的改进[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1991年S1期 |
2 |
姜达雍,杨梅玉,刘屹岷,罗艳;气候研究第二个分目的的数值模拟研究[J];计算物理;1992年S2期 |
3 |
廖洞贤,朱艳秋;论大气模式的垂直离散(I)──存在问题、资料处理、坐标和基函数的选择[J];气象学报;1996年05期 |
4 |
王绍武,朱锦红;大气模式比较计划(AMIP)[J];应用气象学报;1997年S1期 |
5 |
郭准;吴春强;周天军;吴统文;;LASG/IAP和BCC大气环流模式模拟的云辐射强迫之比较[J];大气科学;2011年04期 |
6 |
聂建华;张黎明;陈洪耀;;大气模式与气溶胶模型对辐射传输计算的影响[J];强激光与粒子束;2010年05期 |
7 |
陈耀武;;对高层大气模式的研究[J];地球物理学报;1963年01期 |
8 |
张强;简评陆面过程模式[J];气象科学;1998年03期 |
9 |
陈秀红;魏合理;;基于中国典型地区大气模式的红外透过率变化特征[J];激光与红外;2008年11期 |
10 |
廖洞贤;大气模式设计中的两个问题[J];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学报;1988年02期 |
11 |
廖洞贤;论大气模式的设计[J];气象学报;1999年05期 |
12 |
刘喜迎;;区域谱元正压大气模式台风移动数值模拟试验[J];计算物理;2011年01期 |
13 |
T.P.Barnett;M.Latif;E.Kirk;E.Roeckner;张瑞雪;;ENSO物理过程[J];气象科技;1993年04期 |
14 |
苗峻峰;大气模式对比计划(AMIP)[J];气象科技;1994年01期 |
15 |
廖洞贤;一个适用于长时间积分的大气模式的加热和耗散的调整方案[J];气象学报;1991年01期 |
16 |
张金善,钟中,黄瑾;中尺度大气模式MM5简介[J];海洋预报;2005年01期 |
17 |
辛凡;刘德才;;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的十年(1975-1985)(一)[J];新疆气象;1986年06期 |
18 |
王谦,胡志晋;三维弹性大气模式和实测强风暴的模拟[J];气象学报;1990年01期 |
19 |
徐群;;1990年国际TOGA学术会议及TOGA计划(1985—94)后半期的工作重点[J];气象科技;1991年01期 |
20 |
B.H.Sass,周茵;用于公路滑溜状况预测的数值预报系统[J];气象科技;2000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