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谱元大气动力学框架物理过程的引进和中期天气的数值模拟试验

刘喜迎  
【摘要】:在一个利用谱元方法求解大气运动方程组的数值模式动力学框架的基础上,引进了大尺度降水、对流降水、辐射传输及边界层过程等必需的物理过程,并以2003年6月22日08 时的 NCEP 再分析结果为初值进行了10d 的数值模拟试验.利用 NCEP 再分析资料和卫星遥感反演降水资料对模拟结果进行了初步检验.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袁建强,孙照渤,章基嘉,陈葆德;水平扩散对东西风带模拟的改进[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1991年S1期
2 姜达雍,杨梅玉,刘屹岷,罗艳;气候研究第二个分目的的数值模拟研究[J];计算物理;1992年S2期
3 廖洞贤,朱艳秋;论大气模式的垂直离散(I)──存在问题、资料处理、坐标和基函数的选择[J];气象学报;1996年05期
4 王绍武,朱锦红;大气模式比较计划(AMIP)[J];应用气象学报;1997年S1期
5 郭准;吴春强;周天军;吴统文;;LASG/IAP和BCC大气环流模式模拟的云辐射强迫之比较[J];大气科学;2011年04期
6 聂建华;张黎明;陈洪耀;;大气模式与气溶胶模型对辐射传输计算的影响[J];强激光与粒子束;2010年05期
7 陈耀武;;对高层大气模式的研究[J];地球物理学报;1963年01期
8 张强;简评陆面过程模式[J];气象科学;1998年03期
9 陈秀红;魏合理;;基于中国典型地区大气模式的红外透过率变化特征[J];激光与红外;2008年11期
10 廖洞贤;大气模式设计中的两个问题[J];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学报;1988年02期
11 廖洞贤;论大气模式的设计[J];气象学报;1999年05期
12 刘喜迎;;区域谱元正压大气模式台风移动数值模拟试验[J];计算物理;2011年01期
13 T.P.Barnett;M.Latif;E.Kirk;E.Roeckner;张瑞雪;;ENSO物理过程[J];气象科技;1993年04期
14 苗峻峰;大气模式对比计划(AMIP)[J];气象科技;1994年01期
15 廖洞贤;一个适用于长时间积分的大气模式的加热和耗散的调整方案[J];气象学报;1991年01期
16 张金善,钟中,黄瑾;中尺度大气模式MM5简介[J];海洋预报;2005年01期
17 辛凡;刘德才;;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的十年(1975-1985)(一)[J];新疆气象;1986年06期
18 王谦,胡志晋;三维弹性大气模式和实测强风暴的模拟[J];气象学报;1990年01期
19 徐群;;1990年国际TOGA学术会议及TOGA计划(1985—94)后半期的工作重点[J];气象科技;1991年01期
20 B.H.Sass,周茵;用于公路滑溜状况预测的数值预报系统[J];气象科技;2000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喜迎;;谱元大气动力学框架物理过程的引进和中期天气的数值模拟试验[A];第二十届全国水动力学研讨会文集[C];2007年
2 王勇;寇正;;达坂城地区边界层风场的集合预报研究[A];第七次全国动力气象学术会议论文摘要[C];2009年
3 李清泉;;利用国家气候中心的全球大气环流模式对1998年夏季中国降水的数值模拟研究[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下册)[C];2002年
4 向高;潘晓滨;臧增亮;;不同降水物理过程对一次暴雨的数值试验分析[A];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灾害天气研究与预报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5 许丽人;李鲲;徐幼平;;戈壁下垫面大气边界层风场数值研究[A];第六次全国动力气象学术会议论文摘要[C];2005年
6 赵其庚;李清泉;;国家气候中心新一代海洋模式简介[A];中国气象学会2007年年会气候学分会场论文集[C];2007年
7 刘树华;乐旭;;应用一改进的土壤-植被-大气模式模拟沙漠-绿洲地区陆-气相互作用[A];新世纪气象科技创新与大气科学发展——中国气象学会2003年年会“气候系统与气候变化”分会论文集[C];2003年
8 林惠娟;钱永甫;张耀存;;区域气候与海浪耦合模式研制及海浪对1998年东亚夏季风的影响研究[A];首届长三角气象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4年
9 林惠娟;钱永甫;张耀存;;区域气候与海浪耦合模式研制及海浪对1998年东亚夏季风的影响研究[A];首届长三角科技论坛——气象科技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4年
10 刘喜迎;;球面正压大气扰动传播的谱元方法数值模拟[A];第七届全国水动力学学术会议暨第十九届全国水动力学研讨会文集(下册)[C];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春平;天空背景光谱特性建模及仿真[D];电子科技大学;2008年
2 张芳;大气CO_2、CH_4和CO浓度资料再分析及源汇研究[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11年
3 杨犇;气候模式中对流参数化方案不确定性分析及对流变化引起的物理动力响应[D];南京大学;2012年
4 唐晓晖;热带海洋海温变率预报及可预报性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9年
5 赵利民;地表热红外辐射背景场建模与成像模拟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6 钟珊珊;青藏高原大气热源结构特征及其对中国降水的影响[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1年
7 曾智华;环境场和边界层对近海热带气旋结构和强度变化影响的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1年
8 宋振亚;波致混合对气候模式中赤道SST的影响机制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9 伍湘君;GRAPES高分辨率气象数值预报模式并行计算关键技术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10 徐道生;SVD-En4DVar方法同化多普勒雷达资料的试验研究[D];兰州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严文莲;南京冬季典型雾生消物理过程及爆发性增强特征[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8年
2 康丽莉;99.6梅雨锋暴雨中云物理过程及MM5中湿物理过程的数值研究[D];南京气象学院;2002年
3 王娟;塔克拉玛干沙漠塔中地气水热特征分析[D];新疆大学;2011年
4 闫慧;基于模式分辨率和物理过程参数扰动的暴雨综合预报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2年
5 邱荣;大气中的辐射传输及应用[D];电子科技大学;2006年
6 张寅;大气和云层的三维辐射场景的建模与仿真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7 陈英英;利用FY-2C静止卫星资料反演云微物理参数的试验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7年
8 王秋云;沪宁高速公路高、低温胁迫的模拟试验和数值预报技术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1年
9 曹丽娟;分布式陆面水文过程模式的研究[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04年
10 孟雪琴;地球大气背景光谱辐射特性的理论建模[D];电子科技大学;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李晔 通讯员 孟志颖;千里追“蜂”[N];中国气象报;2002年
2 贾天清;广东启动“捕风”计划[N];中国气象报;2003年
3 李平;拿什么避免“抢云”事件[N];科技日报;2004年
4 陈磊;沙尘暴预警步入快车道[N];中国气象报;2003年
5 记者 纪家梅;第二次青藏高原大气科学试验取得丰硕成果[N];中国气象报;2001年
6 李晔;沙尘监测预警步入数字时代[N];中国气象报;2003年
7 ;请您了解——动力气候模式预测业务系统[N];中国气象报;2005年
8 张庆阳;张沅;数值预报的新纪元[N];中国气象报;2002年
9 住明正等 日本东京大学气候系统中心等;利用地球模拟器开发全球变暖预报模式[N];中国气象报;2003年
10 陈磊 黄幸媛;三年风和雨 创新苦与乐[N];中国气象报;2003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