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纵裂畸形的外科治疗
【摘要】:目的探讨脊髓纵裂畸形的外科治疗。方法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我科2006年1月至2008年12月收治的10例脊髓纵裂畸形患者,其中,男5例,女5例,年龄7~48岁。就诊主要症状:下肢无力或合并肌肉萎缩6例,腰部或下肢疼痛3例,腰背部皮毛窦3例,大小便功能障碍6例。合并有脊柱侧弯4例,腰骶管内脂肪瘤2例。肠源性囊肿2例,支气管源性囊肿1例。患者首发症状到确诊的时间为7个月-15年,平均7.7年。影像学表现:X线片、CT或MRI检查发现脊髓纵裂位于腰段8例,胸段2例。其中,7例为骨性间隔,2例为膜性分隔,1例为纤维分隔。双脊髓分别位于两个硬膜囊内7例,双脊髓位于单硬膜囊内3例。手术方法:10例患者进行手术治疗,手术的目的是去除纵裂的骨性或纤维分隔,并根据脊髓圆锥低位和终丝牵拉情况行终丝切断术。术中发现骨性纵隔及硬膜囊对脊髓纵裂的尾侧卡压较头侧明显,是减压的重点位置。切开硬膜后,在显微镜下探查并切除双脊髓周边的纤维或膜性条索,解除对脊髓的牵拉。双硬膜囊型脊髓纵裂者,手术需切除部分硬脊膜,变双硬膜管为单硬膜管,切开的硬膜囊腹侧裂口可不缝合,背侧脊膜严密缝合。结果术后患者恢复良好,无严重并发症。8例患者获随访2个月-3年,根据患者下肢感觉、运动、和大小便功能情况进行评价,明显改善5例,改善2例,无变化1例,加重0例。结论有双硬膜囊的脊髓纵裂畸形患者多存在骨性分隔,特点是发病年龄早,症状重,这类患者应尽早行手术治疗,彻底解除因骨性或纤维性卡压造成的脊髓栓系。对于位于单硬膜囊内表现为膜性分隔的脊髓纵裂患者,除影像学明确分隔对脊髓有卡压者,多数可不在脊髓纵裂处进行手术,手术应针对脊髓圆锥低位和终丝牵拉情况行终丝切断。
|
|
|
|
1 |
于兴太;粱海明;;脂性终丝CT诊断5例报告[J];中国社区医师(综合版);2004年20期 |
2 |
邓永勤;束系脊髓综合征[J];国外医学.临床放射学分册;1990年02期 |
3 |
陈辉,王宪刚,吉士俊,赵国贵,王常林;脊髓拴系综合征的病理学观察[J];中华小儿外科杂志;1998年05期 |
4 |
卢永涛,汪平,李宗超;腰骶裂并低位脊髓三例报告[J];现代神经疾病杂志;2003年02期 |
5 |
陈明伟;刘福云;;终丝结构的研究[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9年03期 |
6 |
曹连义,王迎春,朱风丽,王建忠,张绍铃;拉紧的终丝综合征二例报告[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4年05期 |
7 |
王玉波
,王善文
,肖太玲;终丝牵张综合征的显微手术治疗[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04年03期 |
8 |
王汉林;儿童脊髓栓系综合征[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4年17期 |
9 |
陈辉;脊髓拴系综合征病因和病理研究进展[J];中华小儿外科杂志;1995年06期 |
10 |
石志才,贾连顺,李家顺,袁文;脊髓栓系综合征误诊分析[J];临床误诊误治;1997年06期 |
11 |
卓志平;MRI对脊髓空洞症的诊断及外科治疗[J];贵州医药;1999年03期 |
12 |
靳文,李彤宇,鲍圣德;脊髓栓系综合征的临床特征及微创治疗[J];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2001年01期 |
13 |
兰宾尚;彭军;刘亦恒;樊李瀛;衡立松;;脊髓拴系综合征脊髓损伤和康复的实验研究[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9年02期 |
14 |
王葵光,胡有谷;成人脊髓栓系综合征的手术治疗效果[J];齐鲁医学杂志;2000年03期 |
15 |
夏冰;刘福云;赵跃武;;终丝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神经样细胞[J];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09年11期 |
16 |
姬西团,唐立善,崔灵君,陈文凯,李迎山;低位脊髓1例[J];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1997年04期 |
17 |
王秀玲,张宗军,陈君坤,卢光明;脊髓栓系综合征的MR表现和评价[J];江苏医药;2002年01期 |
18 |
靳文
,李彤宇
,鲍圣德;脊髓栓系综合征的临床特征及微创治疗[J];中华小儿外科杂志;2003年01期 |
19 |
刘福云;李剑峰;季泽娟;郝志伟;曹静;骆晓飞;王志岭;;脊髓栓系综合征患儿的终丝扫描电镜研究[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0年20期 |
20 |
富春雨,秦元,李明洙;脊髓栓系综合征6例[J];包头医学院学报;1998年S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