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译中的文化转移
【摘要】:正在口译过程中,交际双方往往按照本民族的语言规则、交际习惯、文化背景和思维方式表达思想,译者作为交际双方的媒介,如果缺乏或忽视交际双方不同文化价值和思维方式,那麽,交际时肯定会产生一些困难和障碍。有时会使受话人费解,甚至会产生歧义或误会。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多种多样,但不容置疑,这里涉及一个译者不可回避的问题,即语言和文化及文化表现的问题。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也就是说,语言和文化是相互依存的。在口译中,如果译者仅注重语言的转换而忽视交际中的文化内涵的因素,那麽,要达到双方交际畅通是不可能的。法国著名翻译理论家赛莱丝科维奇经过对口译实践的长期观察和深入研究创立了“释意取向”理论。该理论以全新的视角,不是将研究的对象停留在语言层面上,而是剖析口译的意义的转递现象。她将口译过程归纳为三个阶段。 1.听懂代表表达思想内容的语言符号,通过分析和理解,搞清这些符号所表达的语言想象; 在弄清这些 2.符号所表达的思想内容的基础上,立即自觉地忘记这些语言符号的结构,以便记住语言符号所表达的思想内容; 用另一种符合原语思想内容并使受话人易于3.接受的语言符号构造新的句子。按照该理论加以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翻译的对象不是语言本身,而是讲话人所表达的内容,也就是说,是讲话人所要表达的意义。一、口译中的文化因素谈及口译中的文化转移,必然要涉及口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