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05”山东区域性暴雨中尺度特征分析
【摘要】:利用常规资料、地面自动站资料和济南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在分析2009年5月9-10日发生在山东区域性暴雨的天气尺度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地面逐h流场、温度场和散度场对产生暴雨的作用,利用多普勒雷达资料分析了超低空急流和低空急流对降水强度的作用,通过分析得出:(1)地面辐合线的形成激发了边界层的辐合上升运动,最大降水中心出现在风速辐合并且流场发生气旋性弯曲的区域;(2)从地面温度场的分布来看,降水中心出现在等温线密一疏过渡区的冷区里;(3)从地面散度场分析,强降水出现在正、负散度交汇且偏向负值一侧;(4)不同高度的(超)低空急流的大小对短时强降水的预报有一定的指示意义,如0.3km处的12m·s~(-1)、0.6km处的14 m·s~(-1)、0.9km处的12~16m·s~(-1)、2.7km处的12~14m·s~(-1)对短时强降水的产生有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