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化万发拨子聚落遗址新石器时代晚期至魏晋时期生态概观
【摘要】:万发拨子遗址是一处聚落遗址,位于中国东北吉林省南部的通化,跨越新石器时代晚期至魏晋时期的漫长历史时期。通过动物组合分析,本区动物物种构成有27种,既包括野生动物也包括驯养动物(5种驯养动物)。其中24种为哺乳动物,包括食肉类(37%)、食草类(41.75%)、杂食类(16.6%)以及食虫类(4.2%);其他还有家鸡,鳖(Amyda sp.)和硬骨鱼等。食草动物,尤其是鹿科动物的种群丰度在各时期都远高于其他物种。出没于万发拨子遗址周围的这些动物之栖息地有非常类似于现今吉林省境内的某些地方的植物结构——针阔混交林,山谷森林,丘陵草地,以及草甸沼泽。尽管如此,遗址附近这些动物的栖息地几乎被当代人类对土地的过度利用方式破坏殆尽。基于对万发拨子遗址各时期食物网络的分析,有两种主要掠食者,即人(Homo sapiens sapiens)和老虎(Panthera tigris)。虽然从新石器时代晚期至魏晋时期,当地的居民始终扮演着顶级掠食者的角色。考虑到不同时期动物遗存的可鉴定标本数(NISPs)(2502),以及猎物种类的数量,其最高值(18)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先高句丽晚期);两汉至魏晋时期,物种丰度可能降低,因此两个时期的可鉴定标本数(NISPs)都在减少,相应的数值由1095减少到896。这是因为从两汉(高句丽早期)至魏晋时期(高句丽中晚期),当地居民的可能从狩猎采集者的生活方式变成了农耕者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