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色丘陵区典型小流域氮素迁移及其环境效应
【摘要】:选择四川盆地中部紫色土丘陵区典型小流域,通过2002~2004年3年来对主要土地利用地类氮素流失、小流域地表水和井水氮素迁移形态、途径与通量的连续观测,研究非点源氮素的来源、去向、迁移特征及其环境效应。结果表明,紫色土坡地氮素主要通过径流与泥沙迁移,坡耕地、居民点氮素流失是小流域非点源氮的主要贡献者,其氮素流失负荷分别为150.4、73.84kg,占小流域氮素迁移总负荷的52.4%、25.7%;紫色丘陵区小流域地表水已呈现明显氮素富营养化特征,地下水硝酸盐污染较为严重,应重视该地区非点源污染控制;小流域氮素迁移的尺度差异明显,坡地以颗粒态氮为主,小流域以硝酸盐为主,氮素迁移的尺度效应可能导致非点源氮污染的异地效应,从而加剧长江三峡水体富营养化压力。
|
|
|
|
1 |
袁天文,龚正样;开发丘陵区紫色土发展“三高”农业综合配套技术[J];四川农业科技;2000年05期 |
2 |
霍转业;退耕还林是晋西吕梁山沿黄丘陵区群众摆脱贫困的根本举措[J];山西林业;2000年01期 |
3 |
阮伏水;蔡志发;王维明;陈进春;陈宏荣;;闽东南丘陵区水土保持生态景观模式的构建与实践——以霞美示范区为例[J];亚热带水土保持;2005年04期 |
4 |
刘刚才;游翔;张建辉;周忠浩;杜树汉;;紫色土丘陵区小流域综合治理对水土保持的作用[J];山地学报;2007年05期 |
5 |
刘刚才;游翔;张建辉;周忠浩;杜树汉;;紫色土丘陵区陡坡荒地水土保持措施的适宜性初探[J];山地学报;2008年06期 |
6 |
林正雨;高雪松;邓良基;李亨伟;郭燕梅;;微地形土壤颗粒分形维数的空间变异特征研究[J];土壤通报;2009年03期 |
7 |
刘宗佑;坡改梯是淮北丘陵区节水增产的有效措施[J];中国水土保持;1989年06期 |
8 |
陈斌飞,张桃林,赵其国;南方红壤丘陵区自然资源与潜力优势开发[J];土壤;1995年03期 |
9 |
朱钟麟;陈建康;刘晓军;李艳玲;徐成;;四川丘陵区节水农业效益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模型[J];山地学报;2007年04期 |
10 |
黄志刚;曹云;欧阳志云;李锋瑞;李锡泉;田育新;王中建;柳辉;;南方红壤丘陵区杜仲人工林产流产沙与降雨特征关系[J];生态学杂志;2008年03期 |
11 |
何淑勤,郑子成;浅议四川盆地丘陵区的水土保持[J];水土保持研究;2005年02期 |
12 |
王俊英,黄耀,王尧中;水土保持工作是四川盆地丘陵区的一项长期战略任务[J];中国水土保持;1988年03期 |
13 |
耿生莲;青海省水土保持状况与生态环境建设[J];河北林业科技;2004年03期 |
14 |
陈志诚,赵文君;泰和县丘陵区四个土链中微量元素的含量与分布[J];土壤;1986年02期 |
15 |
姜万勤;川中丘陵区旱坡地水土流失规律分析[J];人民长江;1996年06期 |
16 |
姜万勤;川中丘陵区旱坡地水土流失规律及其防治[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1996年05期 |
17 |
刘刚才,张先婉,曾觉廷,魏朝富;川中丘陵区垄作土壤抗旱机理的研究[J];土壤通报;1997年06期 |
18 |
李志华,景风瑞,胡高纯;平顶山市丘陵区沟头防护生物措施配置研究[J];水土保持通报;1998年01期 |
19 |
刘刚才,朱波,林三益,张先婉;四川紫色土丘陵区农林系统的水土保持作用[J];山地学报;2001年S1期 |
20 |
崔文芳,高聚林,刘克礼,张秀梅,连万全,王建明,黄振刚;呼伦贝尔岭东南旱作丘陵区气候资源潜力分析[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5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