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下游沿岸地市CO_2排放的时空分异
【摘要】:低碳经济成为新时期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导思想,但目前碳排放的国内研究多是从国家和省域层面对能源碳排放进行的核算及分析,地市级全面碳排放核算尚未得到足够重视。从决策者的角度看,地市级区域的碳减排是国家实现2020年碳排放目标十分关键的一环,省域层面的研究掩盖了地市级层面碳排放的时空分异,不利于国家碳减排目标的分解。黄河下游沿岸区是国家重要的粮食主产区,区内19地市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显著,2000以来,快速城镇化、工业化与农业发展之间的矛盾十分突出,黄河下游沿岸地市碳排放核算及时空分异研究对该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低碳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黄河下游沿岸19地市2000~2009年的化石能源与农村生活用能源燃烧排放的CO_2、工业生产过程(钢铁和水泥)排放的CO_2以及农田生态系统的CO_2吸收进行了核算,发现化石能源与农村生活用能源燃烧与工业生产过程排放的CO_2逐年增长,但排放结构在时间和空间上均有较大差异。总体上能源燃烧排碳比例不断下降,但工业化进程较快的地市工业生产排碳比例有较大增长。人均CO_2排放量2000年变化于0.90~18.71万t/人,到2009年变化于2.54~80.53万t/人。2004~2007年是人均CO_2排放量快速增长的阶段,2007年后增速明显放缓。CO_2排放强度在2005年前后达到极值,2006年后不断下降,体现了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的重要作用。黄河下游沿岸区人均CO_2排放量和CO_2排放强度的加权变异系数、基尼系数整体呈上升趋势,表明十年来各地市人均CO_2排放和CO_2排放强度的差异性均在增大。进一步计算全区、中原经济子区、黄河三角洲经济子区、经济子区间的Theil系数T指标和L指标,发现中原经济区子区与黄河三角洲经济子区之间的差异一直相对较小,而且变化趋势较为缓慢,但经济子区间的差异一直在增大,是全区差异的主导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