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李杰,吴建营;混凝土弹塑性损伤本构模型研究 Ⅰ:基本公式[J];土木工程学报;2005年09期 |
2 |
郑健龙,吕松涛,田小革;基于损伤力学的沥青混合料疲劳寿命预估[J];中外公路;2005年03期 |
3 |
刘元元;董凤科;;基于损伤力学的沥青混合料疲劳寿命探讨[J];山西建筑;2009年31期 |
4 |
林玉娟;董秋霞;贾晶晶;;厚壁管的自增强损伤残余应力计算模型[J];科学技术与工程;2009年24期 |
5 |
侯景鹏,史巍,刘华新;损伤力学在混凝土强度分析中的应用[J];东北电力学院学报;2000年02期 |
6 |
张雪颖;阮怀宁;贾彩虹;;岩石损伤力学理论研究进展[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0年02期 |
7 |
郝松林;陈铸曾;;损伤及损伤力学[J];国防科技大学学报;1984年02期 |
8 |
刘金海,刘东,曾大本;珠光体球墨铸铁损伤力学性能的研究[J];机械工程材料;2002年02期 |
9 |
村上澄男;冯伯林;;损伤力学及其最近的发展[J];河海大学科技情报;1987年04期 |
10 |
刘建军;;基于混凝土损伤的碳化深度预测模型的设想[J];甘肃科技;2011年15期 |
11 |
吕涛,杨晓华,李年,杜百平,史耀武;2Cr13钢低周疲劳损伤演变规律研究[J];机械强度;1999年02期 |
12 |
邓宗才,钱在兹;钢纤维混凝土的弹塑性损伤模型[J];力学与实践;2000年04期 |
13 |
姚裕春,姚令侃,王元勋,杨明,袁碧玉;水入渗条件下边坡破坏离心模型试验研究[J];自然灾害学报;2004年02期 |
14 |
刘金海,李国禄,刘根生,曾大本;在拉伸载荷下铁素体球墨铸铁损伤力学特性[J];河北工业大学学报;2001年04期 |
15 |
卢国胜;粘土地基沉降计算[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2002年04期 |
16 |
李树春;许江;李克钢;;基于初始损伤系数修正的岩石损伤统计本构模型[J];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2007年06期 |
17 |
晁建兵,张天明,符寒光;铁素体球墨铸铁损伤力学特性[J];长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6期 |
18 |
赵平;翟彤;赵卫国;;基于损伤原理的长短桩复合地基沉降分析[J];岩土工程界;2007年08期 |
19 |
唐芳;;边坡安全系数的损伤求解[J];河北交通科技;2008年04期 |
20 |
于海祥;武建华;李强;;混凝土损伤本构模型研究评述[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2007年02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