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特征尺度的沈北新区非耕作生境景观异质性研究
【摘要】:研究目的:研究费耕作生境的景观异质性,研究结果为合理利用耕地及非耕作生境资源提供理论依据,为农田生态系统中景观的合理布局提供技术支撑。研究方法:首先运用"3S"技术对研究区进行景观分类,然后运用区域面积信息守恒评价方法及地统计学方法得出本研究的特征尺度,最后用景观格局指数法结合移动窗口法从不同的方面对非耕作生境的景观异质性进行研究。研究结论:①研究区非耕作生境比例适宜(14.78%),而且各乡镇的非耕作生境比例各不相同,其中非耕作生境比例最大的为黄家锡伯族乡(8.17%)。就非耕作生境景观类型而言,水工建筑用地(5.54%)占绝对优势,约占整个非耕作生境景观类型的1/3。②研究区非耕作生境景观异质性在景观水平上相对较高,且不同类型非耕作生境景观具有不同的异质性程度。③在非耕作生境景观类型中,异质性较高的为河流水面、沟渠、水工建筑用地、内陆滩涂、其他林地及其他草地;其次为坑塘水面和有林地,而灌木林地、裸地及水库水面的景观异质性程度相对较低。
|
|
|
|
1 |
贺秋华,林华;贵州山地景观异质性及其维护和发展[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2003年02期 |
2 |
陈波,包志毅;生态恢复中景观异质性指标的运用——以矿区废弃地为例[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5年04期 |
3 |
李团胜;城市景观异质性及其维持[J];生态学杂志;1998年01期 |
4 |
黄小富;熊华;刘洋;严贤春;胥晓;;嘉陵江流域植被景观异质性的空间梯度变化[J];西北植物学报;2008年02期 |
5 |
张志剑,阮俊华,胡勤海,许士梅,吴庆荣;以景观异质性提升城市生态品味[J];杭州科技;2000年03期 |
6 |
方天纵,孙保平;城郊景观异质性和城市生态建设[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0年05期 |
7 |
崔玲;倪红伟;孙珊珊;高玉慧;;三江平原植被景观异质性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影响[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11年03期 |
8 |
秦向红;景观异质性与生物多样性关系探讨[J];哈尔滨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1997年04期 |
9 |
张素红,楚新正,陈彩萍,杨雪峰;乌鲁木齐城市景观异质性研究[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2期 |
10 |
赵羿;探索景观异质性的热力学基础和信息论[J];生态学杂志;1995年02期 |
11 |
马冰倩;徐程扬;刘江;常成;赵凯;孔祥琦;龙嘉翼;;城镇森林视觉景观异质性对美学质量的影响[J];浙江农林大学学报;2019年02期 |
12 |
林琳;刘学录;;基于样线法的景观异质性的尺度效应研究——以甘肃省临夏市为例[J];甘肃农业大学学报;2018年01期 |
13 |
叶丽敏;胡喜生;邱荣祖;;三明将乐县森林景观异质性及其分形特征[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年02期 |
14 |
彭钰婷;杨洁;;大学校园景观异质性格局分析及景观功能优化研究——以四川大学望江校区为例[J];价值工程;2020年08期 |
15 |
肖笃宁,布仁仓,李秀珍;生态空间理论与景观异质性[J];生态学报;1997年05期 |
16 |
彭月;王建力;魏虹;;三峡库区重庆段不同土壤类型土壤侵蚀景观异质性分析[J];水土保持研究;2009年05期 |
17 |
刘学录,任继周;河西走廊山地-绿洲-荒漠复合生态系统的景观异质性分析[J];甘肃农业大学学报;2003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