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论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及其实施的技术基础

王人潮  蒋亨显  
【摘要】:正1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内涵及其相关因素分析 1.1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内涵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目标是在贯彻“一要吃饭,二要建设”发展方针的基础上,保证有足够的耕地数量生产出全国人民的吃、穿、用对农产品的需求量。因此,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内涵可以这样认为:耕地总量是指保护耕地的农产品产出量与人民对吃、穿、用的农产品需求量之间的平衡;动态平衡就是指耕地的数质和时空变化结果,要与耕地总量保持平衡。作者研究后认为,科学的耕地总量动态平衡至少与耕地数量、耕地质量、时代变化和区域变化等四个变量有关。用函数模型表示如下: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何蓓蓓;刘友兆;董荣;;淮南市耕地数量变化与经济增长的结构性分析[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06年03期
2 王人潮,蒋亨显;论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及其实施的技术基础[J];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1998年06期
3 贺翔;黄朝禧;刘红丽;;基于灰色关联分析的上海市耕地数量变化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上半月刊);2006年11期
4 傅超;郑娟尔;吴次芳;;建国以来我国耕地数量变化的历史考察与启示[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7年06期
5 张月丛;孟宪锋;;基于Morlet小波的河北省耕地数量动态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19期
6 唐丽娟;雷磊;曹玲;;葫芦岛市耕地数量变化及其驱动力研究[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10年01期
7 冯娟娟;周德全;;岑巩县耕地数量变化及其驱动力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13期
8 叶长盛;刘平辉;吴佳;;抚州市临川区耕地数量变化及驱动因素探析[J];东华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9 赵玉领;郧文聚;吴克宁;张蕾娜;陈桂珅;孙春蕾;陈艳林;;中国近10年耕地总量变化评价[J];资源与产业;2010年03期
10 唐丽娟;雷磊;;葫芦岛市耕地数量变化及其驱动力研究[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10年03期
11 邵金花;刘贤赵;;烟台市耕地数量变化与经济发展人口增长关系的研究[J];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2006年01期
12 叶长盛;刘平辉;;江西省产业升级中耕地数量变化的区域差异[J];江西农业学报;2006年02期
13 丁恩俊;杨朝现;谢德体;骆云中;陈务魁;;县域耕地数量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2006年12期
14 叶长盛;董玉祥;;广州市不同产业阶段的耕地变化与驱动力[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7年03期
15 黄好;朱红波;;成都平原耕地数量变化驱动因子分析——以邛崃市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02期
16 徐金鹏;张晓萍;孙艳萍;马瞳宇;马琴;;长武县20年来耕地数量变化驱动力分析[J];陕西农业科学;2011年01期
17 关伟;汤姿;;北方沿海省市耕地变化及其驱动机制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5年03期
18 吴冬梅;陈会广;牟燕;;耕地数量变化驱动力分析[J];资源与产业;2007年02期
19 杨勇;任志远;;咸阳市耕地变化特征及对粮食安全的影响[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9年06期
20 文继群;濮励杰;张润森;;耕地资源变化的空间计量及其驱动力分析——以江苏省为例[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1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人潮;蒋亨显;;论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及其实施的技术基础[A];中国土地科学二十年——庆祝中国土地学会成立二十周年论文集[C];2000年
2 王人潮;蒋亨显;;论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及其实施的技术基础[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上册)[C];1999年
3 蔡玉梅;;未来15年我国耕地数量变化的总体态势[A];中国土地学会625论坛-第十五个全国“土地日”:节约集约用地 促进科学发展论文集[C];2005年
4 蔡玉梅;赵紫阳;吴素琴;王冠珠;;五台县耕地数量变化驱动力分区和差别化耕地保护政策研究[A];2010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5 ;浅谈耕地保护的意义及对策[A];2007年中国土地学会年会论文集[C];2007年
6 李燕;杨步银;袁瑜;董明;毛声平;;六合区耕地土壤资源环境质量状况调查[A];江苏土壤肥料科学与农业环境[C];2004年
7 周艳;骆云中;;基于主体功能区构架的耕地占补平衡制度研究——以重庆市为例[A];2008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8 刘卫东;;论耕地保护认识的误区[A];2007年中国土地学会年会论文集[C];2007年
9 李洪伟;;四川省耕地资源问题探讨[A];2008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10 刘伟英;;湘潭市耕地质量问题与思考[A];推动新型工业化 促进湖南经济发展——2007年湖南科技论坛(下)[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钱凤魁;基于耕地质量及其立地条件评价体系的基本农田划定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2011年
2 文森;重庆市耕地资源安全与预警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3 高明杰;基于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需求的耕地资源安全阈值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8年
4 张士功;耕地资源与粮食安全[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5年
5 陈亚恒;占补耕地数量—质量折算方法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08年
6 李文伟;农业产业链功能实现途径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09年
7 林鹏生;我国中低产田分布及增产潜力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8年
8 王瑷玲;区域土地整理时空配置及其项目后评价研究与应用[D];山东农业大学;2006年
9 赵瑞莹;农产品市场风险预警管理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06年
10 鲍文东;基于GIS的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弋颖;耕地数量变化与粮食安全机制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2 柴玲;耕地数量变化与经济发展相关性分析及其区域差异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年
3 成勇;扬州市耕地数量变化及其驱动因素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8年
4 闫帅;天津市耕地数量变化及其驱动力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2年
5 王玉珏;耕地面积增减变化及对粮食生产能力的影响[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9年
6 庞欣超;阴山南北麓耕地质量与影响因素关系评价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年
7 汪国华;基于支持向量机的经济社会发展与耕地数量变化关系分析与预测[D];东华理工大学;2012年
8 李丹;耕地质量动态变化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3年
9 赵敏宁;陕西省50年耕地数量变化及其驱动力研究[D];长安大学;2005年
10 姜志法;耕地保护问题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黄锡景;切实保护和提高耕地质量[N];河南日报;2001年
2 江娜;耕地质量出现新问题不容忽视[N];农民日报;2009年
3 肖敏;娄底加强补充耕地质量全程监管[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1年
4 永禾;我国将扶持耕地质量较好区域[N];粮油市场报;2009年
5 刘建民 李立春;担负起提高耕地质量的责任[N];青海日报;2008年
6 罗长中 钟钢;加强耕地质量建设推进灾后农业可持续发展[N];人民政协报;2008年
7 黄海龙刘峰;泸溪耕地质量提升工程惠及10万农民[N];团结报;2007年
8 邹建丰;我省财政补贴7700万提升耕地质量[N];新华日报;2009年
9 ;甘肃省耕地质量管理办法[N];甘肃日报;2011年
10 喻剑;提高耕地质量 增加粮食产量[N];经济日报;2011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