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红壤丘陵区植被恢复的生态途径与对策
【摘要】:南方红壤丘陵区是我国自然生产潜力最高的地区之一,但是受自然因素与人类长期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水土流失严重,生物稳定性与生物多样性锐减,成为我国主要生态脆弱区之一。本文根据生态学原理,在对红壤丘陵区现代生境的基本特点与生态退化原因分析的基础上,探讨红壤丘陵区植被恢复的生态途径与对策,为区域资源的合理利用、水土流失防治和植被恢复与重建提供依据。
|
|
|
|
1 |
刘兰芳;;红壤丘陵区生态退化的原因及生态恢复对策——以湖南省衡阳市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12期 |
2 |
王鹏,田亚平,张兆干,黄贤金;湘南红壤丘陵区农户经济行为对土地退化的影响——以祁东县紫云村为例[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2年04期 |
3 |
张淼;查轩;;红壤侵蚀退化地综合治理范式研究进展[J];亚热带水土保持;2009年04期 |
4 |
张明如;翟明普;王学勇;;太行山低山丘陵区植被恢复构建的生态对策和途径[J];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06年02期 |
5 |
郑本暖,杨玉盛,谢锦升,郑世群,何宗明,陈光水;亚热带红壤严重退化生态系统封禁管理后生物多样性的恢复[J];水土保持研究;2002年04期 |
6 |
谢锦升,杨玉盛,解明曙;亚热带花岗岩侵蚀红壤的生态退化与恢复技术[J];水土保持研究;2004年03期 |
7 |
刘国华,傅伯杰,陈利顶,郭旭东;中国生态退化的主要类型、特征及分布[J];生态学报;2000年01期 |
8 |
方精云,沈泽昊,崔海亭;试论山地的生态特征及山地生态学的研究内容[J];生物多样性;2004年01期 |
|
|
|
|
|
1 |
;中国科学院-江西省千烟洲红壤丘陵综合开发试验站简介[J];资源科学;1998年S1期 |
2 |
崔键;周静;马友华;何圆球;;我国红壤旱地氮素平衡特征[J];土壤;2008年03期 |
3 |
刘爱民,李飞,封志明;南方红壤丘陵区玉米生产模式研究[J];资源科学;1998年05期 |
4 |
李忠佩,张桃林,杨艳生,王兴祥,何园球,曾希柏;红壤丘陵区水土流失过程及综合治理技术[J];水土保持通报;2001年02期 |
5 |
李世华;牛铮;路鹏;王长耀;冯小燕;;基于主成分分析红壤有效含水量估算模型[J];农业工程学报;2007年05期 |
6 |
王峰,石辉,黄林,周立江,李鉴平,曾明洪,曹源烈,赖道文;红壤丘陵区生物措施治理水土流失的技术体系——以江西省信丰县崇墩沟流域为例[J];水土保持研究;2005年05期 |
7 |
刘守龙;黄道友;吴金水;黄敏;肖和艾;宋变兰;苏以荣;;典型红壤丘陵区土壤氮素含量及其分布的演变规律[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06年01期 |
8 |
王库;史学正;于东升;田庆久;;红壤丘陵区LAI与土壤侵蚀分布特征的关系[J];生态环境;2006年05期 |
9 |
王库;史学正;于东升;;红壤丘陵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土壤侵蚀特征[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5期 |
10 |
王军光;李朝霞;蔡崇法;郭忠录;杨伟;;坡面冲刷过程中红壤分离速率定量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1年0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