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盘山南坡主要森林类型土壤蓄水能力和渗透特征
【摘要】:对六盘山南坡5种主要森林类型的土壤蓄水能力和渗透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森林类型土壤密度和土壤孔隙度存在显著差异,土壤密度以人工林华北落叶松最大,为1.27g/cm~3,其次为天然次生林杂灌丛、椴木+辽东栎,华山松和辽东栎最小,为0.91g/cm~3;土壤总孔隙度和土壤毛管孔隙度以天然次生林辽东栎、华山松、椴木+辽东栎最大,华北落叶松居中,杂灌丛最小。2)土壤蓄水能力以辽东栎最大,杂灌丛最小,乔木林地的蓄水能力强于灌丛地;而天然次生林林地(辽东栎、华山松、椴木+辽东栎)蓄水能力强于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地;土壤蓄水以吸持贮水为主,滞留贮水为辅。3)土壤渗透速率总体随土层深度增加有减小趋势,椴木+辽东栎、华山松、华北落叶松、辽东栎、杂灌丛的土壤稳渗速率依次为17.07、15.39、12.92、8.52、6.16mm/min,椴木+辽东栎混交林较其它森林类型有较强的渗透性,乔木林地的渗透性强于杂灌丛林地。4)四种土壤入渗模型中以Horton模型模拟土壤水分入渗过程效果最好。
|
|
|
|
1 |
曾杰,郭景唐;太岳山油松人工林生态系统降雨的第一次分配[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997年03期 |
2 |
邓世宗;韦炳式;;不同森林类型林冠对大气降雨量再分配的研究[J];林业科学;1990年03期 |
3 |
周重光,柴锡周,沈辛作,俞似军,钟哲科,王卉;天目山森林土壤的水文生态效应[J];林业科学研究;1990年03期 |
4 |
王轶浩;王彦辉;谢双喜;莫菲;于澎涛;熊伟;时忠杰;;六盘山分水岭沟土壤水文物理性质空间变异[J];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08年04期 |
5 |
王鹏程;肖文发;张守攻;史玉虎;潘磊;曾立雄;万睿;;三峡库区森林植被林地枯落物现存量及其持水能力[J];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08年04期 |
6 |
夏江宝,杨吉华,李红云;不同外界条件下土壤入渗性能的研究[J];水土保持研究;2004年02期 |
7 |
刘建立;王彦辉;程丽莉;余新晓;管伟;杜阿朋;;六盘山北侧不同立地土壤的蓄水性能和渗透性研究[J];水土保持研究;2009年03期 |
8 |
王进鑫,黄宝龙,王迪海;人工林地浑水入渗性能与通用入渗模型[J];生态学报;2004年12期 |
9 |
王德连,雷瑞德,韩创举;国内外森林水文研究现状和进展[J];西北林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
10 |
罗忠;文仕知;;枫香人工林林冠截留对降水水量输入的影响[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09年01期 |
|
|
|
|
|
1 |
董世仁
,郭景唐
,满荣洲;华北油松人工林的透流、干流和树冠截留[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987年01期 |
2 |
张增哲,余新晓;中国森林水文研究现状和主要成果[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988年02期 |
3 |
刘曙光,郭景唐;华北油松人工林林下降雨空间分布的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988年04期 |
4 |
郭景唐,刘曙光;华北油松人工林树枝特征函数对干流量影响的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988年04期 |
5 |
朱金兆,刘建军,朱清科,吴钦孝;森林凋落物层水文生态功能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2年Z1期 |
6 |
程金花,张洪江,史玉虎,潘磊,祁生林,程云,何凡;三峡库区几种林下枯落物的水文作用[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3年02期 |
7 |
饶良懿,朱金兆,毕华兴;重庆四面山森林枯落物和土壤水文效应[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5年01期 |
8 |
陈丽华,余新晓;晋西黄土地区水土保持林地土壤入渗性能的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995年01期 |
9 |
陈丽华;黄土地区水土保持林地土壤入渗规律的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995年03期 |
10 |
曾杰,郭景唐,于占成;太岳山油松人工林土壤水分动态特征的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996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