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农牧交错区退耕效果与系统重建技术研究
【摘要】:为揭示华北农牧交错区退耕还林工程的综合效果,采用样区实证研究与田间试验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一个典型村域退耕8年以来的农牧生产结构、农民收入结构的变化,以及重建系统结构的关键技术。结果表明,退耕启动了区域农牧业结构的协同进化过程,农作机械化加速了人口转移与劳动收入的多元化。退耕林带间荒草地以低干扰度获得了固土减尘的生态效果,但丧失了经济利益;而林带—南瓜间作系统通过高投入、高产出和高存留的开放性运行,兼具固土减尘、农民增收的生态与经济功效,实现了物能流的超循环稳态,成为华北农牧交错区生态—经济兼顾型退耕系统结构重建的新型开发模式。
|
|
|
|
1 |
杜雄;柴青;孙小诺;孙建;张永升;张立峰;;华北农牧交错区粮食生产与人口承载力的解析研究[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09年06期 |
2 |
杜雄;张永升;冯丽肖;窦铁岭;张立峰;;农业合作生产对华北农牧交错区水资源存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J];自然资源学报;2009年11期 |
3 |
杜雄;边秀举;张维宏;杨福存;张立峰;;华北农牧交错区饲用玉米覆膜和施氮的效应研究[J];中国农业科学;2007年06期 |
4 |
江立方;陈生会;白从义;陈佳铭;杨再;;草地退化后陕北农牧交错带生态系统重建模式的研究[J];家畜生态学报;2007年04期 |
5 |
杜雄;张立峰;;论华北农牧交错区退耕区域生态系统生产力的演替与增进机制[J];中国农业科学;2007年12期 |
6 |
赖世登,丁贤忠,牛喜业;半干旱山区小流域退化生态系统重建与农业资源开发——以内蒙古自治区翁牛特旗隋家窝铺小流域为例[J];自然资源学报;1997年03期 |
7 |
杜雄;窦铁岭;冯丽肖;张维宏;张立峰;;华北农牧交错带退耕区榆树幼林-南瓜间作的农田生态效应[J];中国农业科学;2008年09期 |
8 |
袁嘉祖,闵庆文;水是西北地区生态系统重建的根本[J];自然资源学报;2001年06期 |
9 |
;草地与农牧交错带生态系统研究启动[J];饲料与畜牧;2001年03期 |
10 |
乌兰图雅;;对内蒙古草原生态系统重建的实践思考[J];锡林郭勒职业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
11 |
谢锦升,李春林,陈光水,杨玉盛;花岗岩红壤侵蚀生态系统重建的艰巨性探讨[J];福建水土保持;2000年04期 |
12 |
方祖光;福州市采矿废弃地水土保持与生态恢复研究[J];亚热带水土保持;2005年02期 |
13 |
李文杰;;武汉月湖湿地的管理与生态恢复[J];湿地科学与管理;2008年01期 |
14 |
李跃勋;徐晓梅;洪昌海;何佳;李宗逊;陈云波;李中杰;;表面流人工湿地在滇池湖滨区面源污染控制中的应用研究[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09年10期 |
15 |
袁嘉祖;节水林业 势在必行[J];中国林业;2001年04期 |
16 |
晁敏,沈新强,李纯厚,程炎宏;长江口及邻近渔业水域生态系统重建及管理对策[J];海洋渔业;2005年01期 |
17 |
蒙晓;李晶;任志远;王晓峰;;草地退化后陕北农牧交错带生态系统重建模式研究[J];水土保持通报;2011年03期 |
18 |
李娥娥;黄土区大型露天煤矿废弃土地资源再利用途径[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3期 |
19 |
张宏志,马昌和;贵州喀斯特贫困山区农林复合生态系统的研究与实践——以水城县沙坡村为例[J];贵州农业科学;2005年01期 |
20 |
吕春娟;白中科;陈卫国;王瑛;;黄土区露天矿排土场水分调控技术研究[J];水土保持通报;2011年0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