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修复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中的必要性
【摘要】:植被建设是生态建设中至关重要的一环。植被稀少是导致水土流失和生态环境恶化的根源。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目的是增加地表植被,使生态趋于平衡。植被自我修复是生态修复链条中极其重要的一环,而封禁治理则是植被修复不可或缺的水土保持措施之一。实行封禁治理,重视植被自然修复功能,使生态循环良性化,符合植物群落的自然演替规律,是当前社会经济状态下改善生态环境的一种切实可行的,也是非常必要的措施。从衡东县白莲等示范小流域的治理成效来看,生态修复能加速水土流失地区综合治理步伐,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
|
|
|
1 |
田立生;刘艳军;吴立军;;天然混交林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技术研究[J];水土保持研究;2006年03期 |
2 |
张建锋;;盐碱地的生态修复研究[J];水土保持研究;2008年04期 |
3 |
陈晓燕,史志民,何丙辉,魏朝富;巫溪县生态修复区植被覆盖对土壤养分及其有效性的影响[J];中国农学通报;2005年01期 |
4 |
周月杰;苏芳莉;郭成久;贺尧;何秋艳;;铁矸石山生态修复初期土壤主要特征分析[J];现代农业科学;2008年11期 |
5 |
丁福俊;戴武刚;王亮;杨慧玲;樊豪;高鹏;;大黑山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区典型植被土壤物理性质变化特征[J];水利科技与经济;2009年10期 |
6 |
司振江;张忠学;黄彦;;大庆市盐碱土深松改良生态修复试验研究[J];土壤通报;2010年04期 |
7 |
吉志军;唐运平;张志扬;付春平;李江华;李健;陈双星;;不同基底处理下碱蓬种植对滨海盐渍土的改良与修复效应初探[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06年01期 |
8 |
刘化清,王军,沈光隆,吴秀元;中国斯蒂芬期植物群的植物地理区系性质[J];西北地质科学;1995年02期 |
9 |
刘守江,苏智先;九顶山地区植物群落区系分类研究[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
10 |
朱德宝;“我国主要植物群落的分布图”立体彩色教具的制作[J];生物学通报;1995年11期 |
11 |
张本昀;何富中;喻铮铮;刘良云;王家耀;;基于RS的北京山区植被覆盖变化空间特征[J];测绘科学技术学报;2008年03期 |
12 |
张浩良;;通江县水土流失区域治理成效研究初报[J];四川林业科技;2008年05期 |
13 |
喻铮铮;吴国玺;刘良云;;基于RS的区域植被景观格局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12期 |
14 |
刘霞,张光灿,李雪蕾,邢先双,赵玫;小流域生态修复过程中不同森林植被土壤入渗与贮水特征[J];水土保持学报;2004年06期 |
15 |
邱若峰;杨燕雄;张甲波;苏大鹏;;打网岗岸滩动态分析与生态修复[J];海洋地质动态;2010年04期 |
16 |
;“盐碱地生态综合立体种植和养殖及盐碱地改良模式推广”项目通过验收[J];天津水产;2008年Z1期 |
17 |
刘晨峰,王正宁,贺康宁,尹婧,张卫强,田晶会;黄土高原半干旱区几种人工林的土壤水分、光照变化及其对林分的影响[J];西部林业科学;2004年03期 |
18 |
;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两项发明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J];干旱区地理;2008年04期 |
19 |
江春鸣,方英男,徐中英;简述地理信息系统(GIS)在森林调查中的应用[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1995年03期 |
20 |
张信宝;;关于三峡水库消落带地貌变化之思考[J];水土保持通报;2009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