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亚湾西北部春季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特征分析
【摘要】:利用2008年春季在大亚湾西北部海域开展的12个测站的大型底栖动物采泥调查资料,对该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特征进行分析。表明,该海域内大型底栖动物优势种由粗帝汶蛤(Timoclea scabra)、波纹巴非蛤(Paphia undulata)、上野蜾蠃蜚(Corophium ueni)、方背鳞虫(Lepidonotus squamatus)、刀明樱蛤(Moerella culter)和角海蛹(Ophelina acuminata)等6种组成;可划分为4个群落,群落Ⅱ和群落Ⅰ为主体群落,群落Ⅲ和群落Ⅳ分布区较小,群落间差异较大。大型底栖动物数量上以个体较大的软体动物占优,但群落的组成则以多毛类和甲壳类为主,其组成情况,基本上反映了群落的特征。群落Ⅰ是以多毛类-甲壳类为表征,群落Ⅱ则以甲壳类-多毛类-软体动物为表征。栖息环境的差异,是造成群落间差异的主要原因;群落多样性水平呈群落Ⅲ群落Ⅱ群落Ⅰ群落Ⅳ,沉积环境的污染状况和人为扰动是影响多样性水平的主要因素:群落整体的稳定性较好,未受到明显的扰动。但分布于航道区域和渔业生产作业区的群落Ⅳ和群落Ⅲ,在航道建设、疏浚和渔业生产的影响下,群落受到一定程度的扰动,稳定性较弱。
|
|
|
|
1 |
朱四喜;郑盼男;;浙江东极岛夏季岩礁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格局[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26期 |
2 |
谢志发;章飞军;刘文亮;陆健健;;长江口互花米草生长区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特征(英文)[J];动物学研究;2007年02期 |
3 |
寿鹿;曾江宁;廖一波;赵永强;江志兵;陈全震;高爱根;杨家新;;瓯江口海域大型底栖动物分布及其与环境的关系[J];应用生态学报;2009年08期 |
4 |
;《动物学报》第53卷(2007年)总索引[J];动物学报;2007年06期 |
5 |
刘录三,李新正;东海春秋季大型底栖动物分布现状[J];生物多样性;2002年04期 |
6 |
刘录三,李新正;南黄海春秋季大型底栖动物分布现状[J];海洋与湖沼;2003年01期 |
7 |
欧阳珊;詹诚;陈堂华;吴和利;吴小平;;鄱阳湖大型底栖动物物种多样性及资源现状评价[J];南昌大学学报(工科版);2009年01期 |
8 |
周晓;葛振鸣;施文彧;王天厚;曹丹;周立晨;;长江口九段沙湿地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季节变化规律[J];应用生态学报;2006年11期 |
9 |
朱延忠;陈洪举;刘光兴;;福建沙埕港浮游动物群落特征及影响因子[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6期 |
10 |
赖廷和,何斌源;广西红树林区大型底栖动物种类多样性研究[J];广西科学;1998年03期 |
11 |
邹发生,宋晓军,陈康,梁勇,许达宏;海南清澜港红树林滩涂大型底栖动物初步研究[J];生态科学;1999年02期 |
12 |
刘国才,赖伟,殷浩文,顾福康;上海苏州河大型底栖动物的研究[J];中国环境科学;2001年02期 |
13 |
田胜艳;张文亮;张锐;;大型底栖动物在海洋生态系统中的作用[J];盐业与化工;2009年02期 |
14 |
齐衍萍;陈洪举;朱延忠;刘光兴;;福建罗源湾浮游动物群落特征[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1期 |
15 |
马骏;付荣恕;;大型底栖动物生态学研究进展[J];山东农业科学;2010年02期 |
16 |
廖一波;曾江宁;陆延;高爱根;寿鹿;徐晓群;刘晶晶;江志兵;;台风扰动后大渔湾大型底栖动物的生态特征[J];海洋学研究;2009年01期 |
17 |
王宗兴;孙丕喜;刘彩霞;刘新杰;连岩;徐玉珊;;桑沟湾大型底栖动物生物多样性研究[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Z2期 |
18 |
李斌;张耀光;岳兴建;刘绍平;王志坚;;怒江流域大型底栖动物资源状况[J];淡水渔业;2011年03期 |
19 |
李新正,于海燕,王永强,帅莲梅,张宝琳,刘瑞玉;胶州湾大型底栖动物的物种多样性现状[J];生物多样性;2001年01期 |
20 |
李新正,于海燕,王永强,帅莲梅,张宝琳,李笑红;胶州湾大型底栖动物数量动态的研究[J];海洋科学集刊;2002年00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