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菱鲆红体病虹彩病毒基因组分析和分子流行病学研究
【摘要】: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是我国北方沿海地区主要的海水养殖鱼类,大菱鲆红体病虹彩病毒(turbot reddish body iridovirus,TRBIV)是我国工厂化养殖大菱鲆的主要病毒性病原之一。本研究测定了TRBIV的基因组全序列,结果表明该病毒为双链DNA病毒,长度为110104 bp,G+C含量为55%。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TRBIV的基因组中存在115个潜在的ORFs,编码长度从40到1168个氨基酸残基不等。这115个ORFs包含了虹彩病毒科病毒的26个主要基因,共覆盖了TRBIV基因组92%的区域,其中56.5%的ORFs为正向编码,43.5%的ORFs为反向编码。TRBIV基因组在23512~23762 bp处存在大量的多倍重叠、交叉串联的直接重复序列,总长度为251 bp。通过对TRBIV的主要结构和功能基因如主要衣壳蛋白(MCP)基因、腺苷三磷酸酶(ATPase)基因、核苷酸还原酶小亚基(RNRS)基因、DNA指导的DNA聚合酶(DdDP)基因及其推测蛋白的氨基酸序列的分析和比对,构建了虹彩病毒系统进化树,结果显示TRBIV与虹彩病毒科细胞肿大病毒属(Megalocytivirus)病毒关系最为相近,ORFs的氨基酸序列相似性介于95~99%之间。由此确认TRBIV隶属于细胞肿大病毒属,是该属的一个新成员。通过比较发现,在已经测序的细胞肿大病毒属虹彩病毒中,TRBIV基因组最小,ORFs数目最少。为了给TRBIV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传播途径调查和疾病快速诊断提供技术手段,本研究依据TRBIV的MCP、ATPase和DdDP等基因序列设计了多对引物,建立了快速、准确、灵敏的TRBIV常规PCR、套式PCR和Real-time PCR检测方法。利用建立的常规PCR方法,可以从相当于100 ng病鱼组织中或103数量级的病毒粒子中检出TRBIV,也可以在不杀死被测鱼的情况下,仅从鱼体中抽取少量血液即可在1 d的时间内完成大量样品的TRBIV检测。利用建立的套式PCR检测方法,从无发病症状的半滑舌鳎、非洲黑石斑鱼等样品中检测到了TRBIV的存在,表明这两种海水养殖鱼类可能也是TRBIV的宿主之一。建立的Real-time PCR检测方法,可以对样品中的TRBIV进行定量分析,并检测到相当于102数量级的TRBIV基因组拷贝。应用建立的Real-time PCR检测方法,研究了TRBIV的组织敏感性,结果发现,大菱鲆的脾脏、肾脏、脑、鳃、心脏、肝脏、消化道、血液等组织中均可检测到TRBIV的存在,其中脾和肾是TRBIV的最主要的靶器官,每毫克组织的病毒含量分别高达5.23×106个和2.18×106个。开展的TRBIV分子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山东半岛的多个大菱鲆养殖场中均存在TRBIV的感染和流行,感染鱼每毫克脾组织的病毒含量在1.27×102~2.33×106之间。但自2003年以来山东半岛不同养殖地域、不同采集年代的TRBIV基因序列完全相同,没有发生变异。TRBIV已经在包括中国和韩国在内的东亚、东南亚地区广泛存在,今后需要密切关注该病毒的传播和流行。
|
|
|
|
1 |
杜佳垠;大菱鲆链球菌病[J];河北渔业;2001年04期 |
2 |
;市场动态[J];科学养鱼;2002年06期 |
3 |
付新华,孙谧,孙世春;大菱鲆消化酶的活力[J];中国水产科学;2005年01期 |
4 |
马彩华,陈大刚,沈渭铨;大菱鲆的摄食量与排空速率的初步研究[J];水产科学;2003年05期 |
5 |
李天保,叶海斌,朱安成,张涛,王勇强;高健康苗种——预防大菱鲆疾病之必需[J];齐鲁渔业;2005年04期 |
6 |
梁平,衣维国,牟君素;大菱鲆人工增养殖技术试验研究[J];齐鲁渔业;2005年05期 |
7 |
范文辉,史成银,窦海鸽,王秀华;大菱鲆病毒性红体病及其综合防治的研究[J];科学养鱼;2005年01期 |
8 |
穆俊山
,李国江
,马家强;大菱鲆养殖饲料配制技术[J];科学养鱼;2002年03期 |
9 |
李春孝,孔维军,李文全;进口与国产大菱鲆鱼苗生长速度比较试验[J];科学养鱼;2005年05期 |
10 |
;标准化养殖让山东海阳大菱鲆热销[J];水产养殖;2008年03期 |
11 |
马爱军,陈四清,雷霁霖,胡建成,孙宗哲,贺知德;大菱鲆幼鱼几种饲料的分析与对比试验[J];饲料工业;2000年07期 |
12 |
穆俊山;大菱鲆养殖实用技术[J];中国水产;2001年05期 |
13 |
苏柯
,张和森
,肖保强
,马锡年;封闭式循环海水系统大菱鲆高密度养殖研究[J];渔业现代化;2003年05期 |
14 |
田永胜,陈松林,严安生;大菱鲆胚胎玻璃化方法研究[J];中国水产科学;2004年02期 |
15 |
李福江,王浩,丛裕泉,姜仕臣,张榭令,刘玉焕;大菱鲆盾纤毛虫病防治措施[J];齐鲁渔业;2005年10期 |
16 |
王廷贵;李文全;张健;张伟;;大菱鲆耐低盐能力试验[J];科学养鱼;2009年04期 |
17 |
孔维军;田由甲;;大菱鲆生长缓慢原因浅析[J];河北渔业;2010年09期 |
18 |
米娜莎;王栋;;中国大菱鲆产业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J];海洋科学;2011年06期 |
19 |
吕俊峰;莱州大菱鲆科技园谢绝投资[J];中国水产;2000年06期 |
20 |
方永强,翁幼竹,杨尧,陈岚;“大菱鲆引进驯化和养殖”的试验[J];台湾海峡;2001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