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渤海沿海贝类体内六六六(HCHs)与滴滴涕(DDTs)残留水平评价与分析
【摘要】:六六六(HCHs)和滴滴涕(DDTs)毒性大,其性质稳定,在残留物中半衰期可达几十年,通常称为持久性有毒有害物质。这两种物质由于在环境中的持久性和较强的脂溶性,能广域扩散迁移,在水体、土壤及生物体内残存蓄积,已造成全球性的污染。摄入人畜体内,以蓄积在肝脏、脂肪等组织中,有致突、致奇、致癌作用。2006年和2007年6月在国家社会公益性研究专项支持下我们开展了黄渤海区"海洋贻贝观察",本文将对20个采样区域,8个品种贝类体内上述两种持久性有毒有害物质残留水平进行检测与评价,并进行了不同贝类、不同区域、年间变化以及安全性风险分析。结果表明:(1)六六六(HCHs)和滴滴涕(DDTs)在20个区域的所有检测贝类体内残留量均十分低,均未超过评价标准,说明这两种物质在黄渤海区本底值非常低。贝类的安全性没有受到影响,在食物传递过程中不会对人体产生威胁;(2)8种贝类比较可看出,贻贝体内滴滴涕(DDTs)的残留量相对较高,说明贻贝对滴滴涕(DDTs)的富集相对较强;(3)2006年6月在20个区域中,有9个区域的样品是杂色蛤,比较显示,桑沟湾杂色蛤体内滴滴涕(DDTs)的残留量相对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