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阴离子在生物质发酵产氢中的作用研究
【摘要】:以(H_2N)_2CO、[SO_4]~(2-)、Cl~-、[NO_3]~-、[Mo_2O_(24)]~(6-)、[C_2O_4]~(2-)、[C_6H_5O_7]~(3-)6种不同的阴离子和尿素对生物质发酵产氢的影响,分析得知H_2与CO_2和总产气量存在显著的正比关系;与糖利用率无直接关系。经统计分析得到了以混合菌群为接种物下,对生物质发酵产氢具有促进作用的阴离子组成为:H_2NCONH_20g/L,[SO_4]~(2-)1.5g/L,Cl~-0g/L,[NO_3]~- 0g/L,[Mo_7O_(24)]~(6-)0.1g/L,[C_2O_4]~(2-)1g/L,[C_6H_5O_7]~(3-)~(3-)5g/L。以PDB液为基质发酵原料验证发酵气体产生比对照组提前了7h,而且H_2最高含量达60.7%,平均含量50.2%,分别比对照组提高了21.4%和24.1%;平均产氢速率由对照组的36.79mL/L.h提高到96.25mL/L.h;氢气产率由对照组的0.76mol/mol提高到1.17mol/mol。研究证明:尿素对H_2的产生有极显著的抑制作用,[Mo_7O_(24)]~(6-)则相反。揭示了[C_2O_4]~(2-)-[C_6H_5O_7]~(3-)阴离子对组合的交互作用改善发酵产氢条件,并从理论上进行了分析探讨。
|
|
|
|
1 |
刘雪梅;任南琪;宋福南;;微生物发酵生物制氢研究进展[J];太阳能学报;2008年05期 |
2 |
郑先君,陈志军,魏丽芳,危俊婷,谢冰;不同底物种类对厌氧发酵产氢的影响[J];河南化工;2005年07期 |
3 |
尹爱国;林汉森;;生物制氢的研究现状及前景[J];安徽农学通报;2007年02期 |
4 |
崔有贵,李永峰,任南琪,李建政,张蕊,李鹏;甜菜废蜜生物制氢细菌的诱变育种[J];中国甜菜糖业;2004年03期 |
5 |
曹东福;黄兵;张续春;;利用有机质发酵产氢的影响因素与应用前景[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7年04期 |
6 |
许继飞;任南琪;邱颉;苏东霞;;木糖发酵产氢菌的筛选及其生长产氢特性研究[J];微生物学通报;2009年04期 |
7 |
蒲贵兵;孙可伟;;厌氧发酵产氢的关键生态因子强化研究进展[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4期 |
8 |
李建昌,张无敌,宋洪川,刘土清,马欢,夏朝凤;pH值调控对发酵产氢的影响[J];能源工程;2004年06期 |
9 |
;发酵产氢:废水处理的新方法[J];宁夏工程技术;2002年03期 |
10 |
李建昌;刘士清;张无敌;官会林;尹芳;孙可伟;;发酵产氢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可再生能源;2006年04期 |
11 |
孙佳;王涛;;利用农业废弃资源发酵制氢的研究进展[J];现代化农业;2011年08期 |
12 |
包云;黄兵;罗欢;;固定化细胞技术发酵产氢的应用研究[J];贵州化工;2007年01期 |
13 |
孙学习;李俊峰;李涛;曾召刚;任保增;樊耀亭;;稀酸强化水解对玉米秸秆发酵产氢能力的影响(摘要)(英文)[J];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2010年08期 |
14 |
杏艳;马红翠;樊耀亭;侯红卫;陈景润;;秸秆类生物质发酵法生物产氢的研究[J];科学通报;2009年05期 |
15 |
孙学习;李俊峰;李涛;曾召刚;任保增;樊耀亭;;稀酸强化水解对玉米秸秆发酵产氢能力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35期 |
16 |
周俊虎;戚峰;程军;谢斌飞;刘建忠;岑可法;;秸秆发酵产氢的影响因素研究[J];环境科学;2007年05期 |
17 |
桂鑫;吴洪达;;发酵法制氢的原理·工艺和挑战[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01期 |
18 |
才金玲;王广策;李延川;朱大玲;潘光华;;潮间带暗发酵产氢菌群富集和产氢过程分析[J];科学通报;2009年11期 |
19 |
刘义;樊绍群;徐耀伟;樊耀亭;侯红卫;;菌源处理方式对发酵产氢微生物菌群及产氢性能的影响[J];化工学报;2010年06期 |
20 |
阳广凤;沈李东;金仁村;刘金翠;韦杏花;;发酵产氢的动力学模型[J];环境污染与防治;2011年10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