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彭新华,朱熙文,高克林;远程态制备和远程态测量用核磁共振实验实现[J];量子光学学报;2002年S1期 |
2 |
楊棨;楊西娃;;核磁共振实验装置的建立[J];兰州大学学报;1961年02期 |
3 |
成音,王昱,朱永强,戴道宣;连续法核磁共振实验的教与学[J];物理实验;1995年05期 |
4 |
刘庄武,王祖铨;改进核磁共振实验教学和装置的几点考虑[J];大学物理;1996年05期 |
5 |
岳慧,周辉,魏德祥,王鑫;开设核磁共振实验的探讨[J];物理实验;2001年01期 |
6 |
彭新华,朱熙文,高克林;两种互补性的核磁共振实验验证[J];量子光学学报;2002年S1期 |
7 |
仲明礼;永久磁铁核磁共振实验仪如何获得清晰的共振信号[J];潍坊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
8 |
仲明礼;永久磁铁核磁共振实验仪如何获得清晰的共振信号[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4年S1期 |
9 |
罗湘南;唐建锋;张登玉;;脉冲核磁共振实验自由衰减信号分析[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
10 |
张成秀;张遵麟;余亦华;杨光;;核磁共振实验辅助设计专家系统[J];波谱学杂志;2008年01期 |
11 |
朱俊;郭原;尚鹤龄;陈忠勇;;核磁共振实验的误差研究[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3期 |
12 |
杨晓红;赵辉;李昱材;孟广伊;吉晓瑞;;核磁共振实验拓展研究[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3期 |
13 |
林悟民;刘朝辉;;连续波核磁共振实验装置的改进[J];佳木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2期 |
14 |
廖红波;张仲秋;方旭强;汪旭峰;;核磁共振实验教学内容的重组与优化[J];物理实验;2010年07期 |
15 |
陈春丽;田兰;赵文惠;;高校核磁共振实验教学初探[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0年11期 |
16 |
郑超;陈润锋;周广荣;;原理性和研究性核磁共振实验教学探索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年10期 |
17 |
刘庄武,王祖铨,吕斯骅;核磁共振实验的改进[J];物理实验;1994年04期 |
18 |
刘朝辉;吴先球;;连续波核磁共振实验的新型功率源设计[J];技术物理教学;2009年03期 |
19 |
杜晓波;张志杰;孙昕;;流水式核磁共振实验系统介绍[J];大学物理;2010年12期 |
20 |
王峰;辛瑞平;廖红波;;核磁共振实验的计算机辅助教学[J];物理实验;2012年03期 |